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3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4-21页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第24-35页 |
一、法治 | 第25-29页 |
二、法治化 | 第29-31页 |
三、行政决策法治化 | 第31-3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35-3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二、基本框架 | 第36-38页 |
第一章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历史考察 | 第38-61页 |
第一节 新中国行政决策法制初创(1949-1957) | 第38-42页 |
一、临时宪法与"五四宪法"的制定 | 第38-39页 |
二、行政决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 | 第39-41页 |
三、行政性分权体制的初步探索 | 第41页 |
四、行政决策法制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形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行政决策法制停滞与破坏(1957-1976) | 第42-45页 |
一、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局面的形成 | 第42-43页 |
二、阶级斗争重提与"七五修宪" | 第43页 |
三、从弃置法制到否定法制 | 第43-45页 |
第三节 行政决策法制重建与发展(1976-2002) | 第45-53页 |
一、法制重建过渡期 | 第45-46页 |
二、法制重建新阶段 | 第46-48页 |
三、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 | 第48-50页 |
四、依法行政原则的逐步确立 | 第50-51页 |
五、行政立法的进一步发展 | 第51-53页 |
第四节 行政决策从法制化走向法治化(2002年至今) | 第53-57页 |
一、中国的宪政新进程 | 第53-55页 |
二、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 | 第55-56页 |
三、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全面启动 | 第56-57页 |
第五节 行政决策法治化历程的经验与教训 | 第57-61页 |
一、完善法制、尊重法制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基础 | 第57-58页 |
二、促进决策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根本 | 第58-59页 |
三、构建党-政府-人大的合理关系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关键 | 第59页 |
四、规范中央与地方权限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重要内容 | 第59-61页 |
第二章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现实反思 | 第61-78页 |
第一节 行政决策非法治表征 | 第61-68页 |
一、官僚主义:行政决策议程的确定 | 第61-63页 |
二、冒进主义:行政决策目标的设定 | 第63-65页 |
三、经验主义:行政决策方案的制定 | 第65-67页 |
四、形式主义:行政决策方案的抉择 | 第67-68页 |
第二节 行政决策非法治反思 | 第68-78页 |
一、行政决策体制不合理 | 第68-70页 |
二、行政决策监督滞后 | 第70-72页 |
三、行政决策责任虚置 | 第72-73页 |
四、行政决策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73-75页 |
五、决策者的法治观念与法治能力不强 | 第75-78页 |
第三章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战略选择 | 第78-135页 |
第一节 发展思路:以民主化带动法治化 | 第78-100页 |
一、民主理论与行政决策 | 第78-85页 |
二、参与式民主决策模式 | 第85-93页 |
三、参与式民主启动行政决策法治化 | 第93-100页 |
第二节 发展目标: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 | 第100-109页 |
一、行政决策的形式法治 | 第100-103页 |
二、行政决策的实质法治 | 第103-106页 |
三、行政决策的综合法治 | 第106-109页 |
第三节 发展道路:渐进主义 | 第109-125页 |
一、中国法治的渐进主义道路 | 第109-116页 |
二、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渐进主义策略 | 第116-125页 |
第四节 动力模式:政府推进与社会推进相结合 | 第125-135页 |
一、政府推进型行政决策法治 | 第125-128页 |
二、社会推进型行政决策法治 | 第128-131页 |
三、互动结合型行政决策法治 | 第131-135页 |
第四章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制度建构 | 第135-205页 |
第一节 行政决策主体制度 | 第135-148页 |
一、行政决策主体的概念界定 | 第135-139页 |
二、域外行政决策主体法律制度 | 第139-144页 |
三、中国行政决策主体法律制度重构 | 第144-148页 |
第二节 行政决策程序制度 | 第148-163页 |
一、行政决策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8-150页 |
二、行政决策程序的种类与功能 | 第150-152页 |
三、各国行政程序法关于行政决策之规范 | 第152-155页 |
四、正当行政决策程序的理念与规则 | 第155-163页 |
第三节 行政决策监督制度 | 第163-195页 |
一、行政决策之监督体制 | 第163-164页 |
二、行政决策之代议机关监督 | 第164-174页 |
三、行政决策之行政机关监督 | 第174-181页 |
四、行政决策之司法机关监督 | 第181-185页 |
五、行政决策之政党监督 | 第185-189页 |
六、行政决策之社会监督 | 第189-195页 |
第四节 行政决策责任制度 | 第195-205页 |
一、行政决策责任体系 | 第195-196页 |
二、行政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 第196-199页 |
三、行政赔偿责任 | 第199-202页 |
四、违法行政决策的撤销 | 第202-203页 |
五、行政处分 | 第203-205页 |
第五章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实证检验 | 第205-224页 |
第一节 温岭民主恳谈个案分析 | 第205-213页 |
一、民主恳谈的背景 | 第205-207页 |
二、民主恳谈的发展历程 | 第207-208页 |
三、民主恳谈的发展特征 | 第208-211页 |
四、民主恳谈的价值与意义 | 第211-213页 |
第二节 行政决策制度的地方创新 | 第213-220页 |
一、信息预公开制度 | 第213-214页 |
二、开放式决策制度 | 第214-216页 |
三、行政决策程序制度 | 第216-219页 |
四、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 第219-220页 |
第三节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初步成效 | 第220-224页 |
一、一些决策者的法治意识已基本确立 | 第220-221页 |
二、行政决策的规则与制度正逐步健全 | 第221页 |
三、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在逐步扩大 | 第221-223页 |
四、行政决策的控权机制已趋于多元 | 第223-224页 |
结论 | 第224-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238-239页 |
致谢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