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 第一章 梨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24页 |
| 1 梨主要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侵染性病害 | 第12-18页 |
| ·非侵染性病害 | 第18页 |
| 2 梨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综合治理的原则和策略 | 第18-19页 |
| ·梨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 第19-24页 |
|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 1 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24页 |
| 2 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 | 第24-27页 |
| ·RAPD技术 | 第25页 |
| ·微卫星技术 | 第25-26页 |
| ·rDNA-ITS | 第26页 |
| ·RFLP | 第26页 |
| ·AFLP | 第26-27页 |
| 3 总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 1 形态学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 ·症状观察 | 第28-29页 |
| ·分离培养 | 第29页 |
| ·镜检 | 第29页 |
| 2 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9-33页 |
| ·常规PCR | 第30-31页 |
| ·巢式PCR | 第31页 |
| ·实时荧光PCR | 第31-32页 |
| ·多重PCR | 第32页 |
| ·PCR ELISA技术 | 第32-33页 |
| 3 前景与展望 | 第33-34页 |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4-71页 |
| 第一章 我国4省区梨病害分布调查及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35-49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 ·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梨树主要病害种类 | 第40-41页 |
| ·梨轮纹病 | 第41-42页 |
| ·炭疽病 | 第42-44页 |
| ·黑斑病 | 第44-45页 |
| ·梨腐烂病 | 第45-46页 |
| ·梨白粉病 | 第46-47页 |
| ·梨锈病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49页 |
| 第二章 梨轮纹病、炭疽病、黑斑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 第49-6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 ·材料 | 第51-52页 |
| ·方法 | 第52-5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 ·引物Bb1/Bb2、E1/E2、AAF2/AAR3的特异性PCR扩增 | 第54-56页 |
| ·引物Bb1/Bb2、E1/E2、AAF2/AAR3灵敏度验证 | 第56-58页 |
| ·发病植株组织中病原物的快速检测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3 讨论 | 第60-63页 |
| 第三章 21种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轮纹病菌、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63-7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 ·材料 | 第64-66页 |
| ·供试方法 | 第66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 ·供试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66-67页 |
| ·供试杀菌剂对梨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67-68页 |
| ·供试杀菌剂对梨黑斑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3 讨论 | 第69-71页 |
| 附录一 梨树病害防控网的建立 | 第71-73页 |
| 附录二 上传GENBANK的几种病原真菌ITS序列 | 第73-79页 |
| 附录三 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