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M的炭黑生成模型及煤粉燃烧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1.1.1 燃煤发电 | 第12页 |
| 1.1.2 炭黑概述 | 第12-13页 |
| 1.1.3 燃煤锅炉中炭黑的生成 | 第13-14页 |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1.4 群体平衡模型 | 第19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煤粉燃烧及炭黑生成模型 | 第20-30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煤粉燃烧模型 | 第20-22页 |
| 2.2.1 煤的挥发分的脱挥发率 | 第20-21页 |
| 2.2.2 流体力学方程 | 第21-22页 |
| 2.3 炭黑生成模型 | 第22-26页 |
| 2.3.1 初始核的形成 | 第23-24页 |
| 2.3.2 炭黑颗粒的表面生长 | 第24页 |
| 2.3.3 炭黑颗粒的聚团 | 第24-26页 |
| 2.3.4 炭黑颗粒数量变化 | 第26页 |
| 2.3.5 炭黑颗粒的质量变化 | 第26页 |
| 2.4 群体平衡模型 | 第26-29页 |
| 2.4.1 模型简介 | 第26-27页 |
| 2.4.2 数值求解方法 | 第27-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煤粉燃烧与炭黑生成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30-40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实验装置与网格 | 第30-33页 |
| 3.2.1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 3.2.2 网格图 | 第31-33页 |
| 3.3 数值模拟 | 第33-35页 |
| 3.3.1 火焰云图 | 第33-34页 |
| 3.3.2 煤粉颗粒运动 | 第34-35页 |
| 3.4 炭黑 | 第35-39页 |
| 3.4.1 炭黑云图 | 第35-36页 |
| 3.4.2 炭黑颗粒粒径变化 | 第36-37页 |
| 3.4.3 炭黑粒径分布 | 第37-38页 |
| 3.4.4 炭黑粒径随时间变化 | 第38-39页 |
| 3.5 炭黑辐射对温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不同炭黑生成模型研究 | 第40-52页 |
| 4.1 引言 | 第40页 |
| 4.2 炭黑生成的经验模型 | 第40-42页 |
| 4.2.1 一步反应模型 | 第40-41页 |
| 4.2.2 两步反应模型 | 第41页 |
| 4.2.3 模型比较 | 第41-42页 |
| 4.3 模拟结果 | 第42-47页 |
| 4.3.1 炭黑体积分数分布 | 第42页 |
| 4.3.2 温度云图 | 第42-43页 |
| 4.3.3 温度曲线图 | 第43-45页 |
| 4.3.4 炭黑体积分数分布 | 第45页 |
| 4.3.5 粒径变化 | 第45-46页 |
| 4.3.6 截面炭黑质量浓度分布 | 第46-47页 |
| 4.4 辐射作用的影响 | 第47-50页 |
| 4.4.1 是否考虑辐射对炭黑体积分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4.2 炭黑对吸收系数的影响 | 第48-5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