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知识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一、乡村聚落 | 第9-10页 |
二、乡村聚落景观 | 第10页 |
第三节 乡村景观与乡村聚落景观的特征对比 | 第10页 |
一、乡村景观特征 | 第10页 |
二、乡村聚落景观特征 | 第10页 |
三、对比 | 第10页 |
第四节 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对相关理论发展意义 | 第10-11页 |
二、对实际运用发展意义 | 第11页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第二章 高碑店乡村聚落景观中的地方知识生成要素 | 第12-14页 |
第一节 气候 | 第12页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12页 |
第三节 自然资源 | 第12页 |
第四节 经济与技术因素 | 第12-13页 |
第五节 社会文化因素 | 第13-14页 |
第三章 高碑店地区各历史阶段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设计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原始社会到“里”的整合 | 第14-17页 |
一、三代春秋战国时期“里”的景观特点 | 第14-16页 |
二、井田制破坏下秦汉时期郡县制下“里”的景观特点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聚落形态中的聚落景观特点 | 第17-19页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村聚落景观的崩溃 | 第17页 |
二、魏晋南北朝农村聚落整合下的坞壁 | 第17-19页 |
第三节 隋唐五代宋元 | 第19-23页 |
一、隋唐一统下乡村聚落的整合与乡村景观的特点 | 第19-20页 |
二、唐朝后期至元末明初农村聚落不断破坏与修复下的乡村面貌 | 第20-23页 |
第四节 明清之后农村聚落发展聚落景观特点 | 第23-25页 |
一、“燕王”扫北下的农村聚落的破坏与乡村景观面貌的改变 | 第23页 |
二、明清后期聚落形态的重新整合与乡村景观特点 | 第23-25页 |
第五节 现今高碑店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特点 | 第25-26页 |
一、近现代乡村聚落景观形成背景 | 第25-26页 |
二、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变迁 | 第26页 |
第四章 高碑店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特征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历史发展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符号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乡土元素在乡村聚落景观中的表现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重大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用于景观的应用性 | 第29-31页 |
第五章 高碑店地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思路 | 第31-35页 |
第一节 从村落原有形态着手构建特色乡村聚落景观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找寻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 | 第32-33页 |
一、发掘乡村聚落地方特质 | 第32页 |
二、传统型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本质目的 | 第32-33页 |
三、恢复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地方感” | 第33页 |
四、定位准确,把握乡村聚落景观的全局风貌 | 第33页 |
第三节 打造美轮美奂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节点 | 第33-35页 |
第六章 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方法 | 第35-38页 |
第一节 把握聚落景观的场所精神增强聚落景观识别性 | 第35页 |
第二节 保确保乡村聚落景观的兼容性 | 第35页 |
第三节 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共赢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历史文化与现代技艺相结合 | 第36-37页 |
第五节 文化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第37页 |
第六节 保护自然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 第37-38页 |
第七章 景观风貌设计案例研究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多元化乡村旅游典范——四川三圣花乡“五朵金花” | 第38-39页 |
一、文化历史挖掘 | 第38页 |
二、一村一景一业开发 | 第38-39页 |
三、农村聚落景观化打造 | 第39页 |
第二节 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 第39-41页 |
一、历史文化传承性 | 第39-40页 |
二、乡村聚落形态 | 第40页 |
三、原始聚落景观在塑造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日本造町(村、里) | 第41-43页 |
一、认识环境与创造聚落特色 | 第41页 |
二、聚落形态特征造就町村风貌 | 第41页 |
三、倾力捍卫文化遗产,化乡愁为雨露的妻笼宿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47-48页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