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序论第8-16页
    1.1 研究缘起第8-10页
        1.1.1 京杭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问题与机遇第8-9页
        1.1.2 京津冀地区拥有多元化的运河遗产第9-10页
    1.2 国内外运河研究综述第10-16页
        1.2.1 京杭大运河研究趋势第10-11页
        1.2.2 京杭大运河重点主题研究第11-14页
        1.2.3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2.4 国外滨水景观研究第15-16页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建筑遗产普查第16-39页
    2.1 研究对象的概念第16-20页
        2.1.1 中国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概念第16页
        2.1.2 建筑遗产的概念第16-18页
        2.1.3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历史第18-20页
    2.2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元代现存主要遗产点第20-27页
        2.2.1 元代时期主要宗教建筑遗产点第20-24页
        2.2.2 元代主要水工设施遗产点第24-27页
    2.3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明清时期现存主要遗产第27-35页
        2.3.1 明清时期主要民居聚落第27-30页
        2.3.2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桥梁第30-32页
        2.3.3 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仓储的发展第32-35页
    2.4 民国时期大运河京津冀段运河遗产第35-38页
        2.4.1 民国时期工业的兴起第35-37页
        2.4.2 民国时期运河的治理机构与工程第37-38页
    2.5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9-46页
    3.1 杨柳青年画第39-41页
    3.2 天津天后宫皇会第41-42页
    3.3 花茶制作技艺第42-43页
    3.4 京杭大运河的传统武术第43-44页
    3.5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的民间口头文学第44页
    3.6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京津冀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筑遗产的共生第46-51页
    4.1 基于共生理论关系的研究第46-47页
        4.1.1 理论解析第46页
        4.1.2 研究内容与共生理论的嫁接第46-47页
    4.2 非遗与建筑遗产的共生模式第47-49页
        4.2.1 营造类非遗与建筑遗产的共生模式第47-48页
        4.2.2 宗教类非遗与建筑遗产的共生模式第48-49页
        4.2.3 民间传说与建筑遗产的共生关系第49页
    4.3 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策略第51-68页
    5.1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建筑遗产现存问题第51-53页
        5.1.1 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破坏第51-52页
        5.1.2 建筑遗产原真性遭到破坏第52-53页
    5.2 活化利用的基本原则第53-56页
        5.2.1 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原则第54页
        5.2.2 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第54-55页
        5.2.3 挖掘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注重持续性发展第55-56页
    5.3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目标第56-58页
        5.3.1 总体目标第56页
        5.3.2 分项目标第56-58页
    5.4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模式与策略第58-67页
        5.4.1 打造线性的城市旅游文化带第58-62页
        5.4.2 打造斑块状商业文化综合体第62-65页
        5.4.3 打造富有特色的点状文化园区第65-67页
    5.5 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附录A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遗产点目录第70-75页
附录B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第75-80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功能评估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安庆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历史文化传承下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研究--以河北省高碑店地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