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壤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研究--以辽宁为例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2 障碍度诊断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3 耕地障碍因素分区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 第20-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7页 |
2.3.1 评价单元划定 | 第21页 |
2.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页 |
2.3.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21-23页 |
2.3.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23-27页 |
2.4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IFI) | 第27-28页 |
2.5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耕地质量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3页 |
3.1 耕地质量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3.1.1 耕作质量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3.1.2 不同地形部位耕地质量分布情况 | 第30-31页 |
3.1.3 不同成土母质耕地质量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3.2 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耕地质量障碍类型分区 | 第33-47页 |
4.1 障碍诊断模型 | 第33页 |
4.2 障碍因素诊断 | 第33-39页 |
4.2.1 主要障碍因素诊断 | 第34-37页 |
4.2.2 障碍度与地形部位的关系 | 第37-39页 |
4.3 障碍因素分区划定与分析 | 第39-45页 |
4.3.1 障碍因素分区划定 | 第39-40页 |
4.3.2 障碍因素划定分析 | 第40-45页 |
4.4 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 第45-47页 |
4.4.1 有机质障碍类型区 | 第45页 |
4.4.2 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 | 第45-46页 |
4.4.3 质地障碍类型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5.1.1 耕地质量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47页 |
5.1.2 耕地质量障碍因素分区 | 第47-48页 |
5.2 创新点 | 第48页 |
5.3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