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输配电技术论文--电力网论文

电网地震安全性与地震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电网地震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电网组成及震害基本特点第12页
        1.2.2 安全性评价的起源与发展第12-13页
        1.2.3 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管理评估第13-14页
        1.2.4 电网地震安全性评价第14-15页
    1.3 电网地震可恢复性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可恢复性的起源与发展第15-17页
        1.3.2 电网地震可恢复性第17-18页
    1.4 各章节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电网地震安全性第19-5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电力设施易损性统计第19-21页
    2.3 地震安全性的涵义第21-22页
    2.4 变电站地震安全性第22-46页
        2.4.1 地震安全性影响因素第22-27页
        2.4.2 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第27-35页
        2.4.3 高压电气设备地震安全性第35-42页
        2.4.4 变电站地震安全性指数第42-44页
        2.4.5 变电站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第44-45页
        2.4.6 GIS变电站地震安全性第45-46页
    2.5 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第46-48页
    2.6 绝对地震安全性讨论第48-49页
    2.7 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第51-67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变电站恢复时间统计第52-54页
    3.3 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涵义第54-55页
    3.4 变电站可恢复性等级划分第55-56页
    3.5 变电站可恢复性指数第56-60页
        3.5.1 可恢复性指数与计算式第56-57页
        3.5.2 可恢复性指数与可恢复性等级的关系第57-59页
        3.5.3 三类设施对可恢复性的表征性分析第59-60页
    3.6 变电站可恢复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第60-64页
        3.6.1 可恢复性指数、恢复时间与烈度的关系第60-61页
        3.6.2 变电站可恢复性矩阵第61-63页
        3.6.3 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第63-64页
    3.7 GIS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第64-65页
    3.8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第67-79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震后恢复时间分析第67-72页
        4.2.1 绵阳地区输电线路第67-71页
        4.2.2 德阳地区输电线路第71-72页
    4.3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等级划分第72-73页
    4.4 输电线路可恢复性指数第73页
    4.5 输电线路可恢复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第73-76页
        4.5.1 可恢复性指数与烈度的关系第73-74页
        4.5.2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矩阵第74-76页
        4.5.3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第76页
    4.6 小结第76-79页
第五章 克拉玛依地区电网算例第79-93页
    5.1 引言第79-80页
    5.2 变电站算例第80-83页
        5.2.1 地震安全性计算第80-81页
        5.2.2 地震可恢复性计算第81-83页
    5.3 输电线路算例第83-89页
        5.3.1 地震安全性计算第84-86页
        5.3.2 地震可恢复性计算第86-89页
    5.4 克拉玛依地区整体电网算例第89-91页
        5.4.1 电网地震安全性第89-90页
        5.4.2 电网地震可恢复性第90-91页
    5.5 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0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全景相机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惯性航姿参考系统的AGV导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