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 本文可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24-32页 |
2.1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5-32页 |
3 模型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32-40页 |
3.1 MRIO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3.2 隐含排放强度 | 第34页 |
3.3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研究 | 第34-36页 |
3.4 进口隐含碳、出口隐含碳 | 第36页 |
3.5 数据 | 第36-38页 |
3.6 灰色预测模型 | 第38-40页 |
4 进出口隐含碳测算结果与比较分析 | 第40-50页 |
4.1 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40-42页 |
4.2 进口和出口隐含二氧化碳流整体分析 | 第42-45页 |
4.3 进口和出口隐含二氧化碳流部门分解分析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测算结果与比较分析 | 第50-70页 |
5.1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隐含二氧化碳流整体分析 | 第50-56页 |
5.2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隐含二氧化碳流分解分析 | 第56-63页 |
5.3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隐含二氧化碳流部门分解分析 | 第63-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政策启示 | 第71-73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