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动力电池的分类 | 第13-16页 |
1.2.2 动力锂电池的热管理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热管理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及液冷冷却计算模型建立 | 第24-36页 |
2.1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 第24-27页 |
2.1.1 动力锂电池的结构 | 第24-26页 |
2.1.2 动力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2 动力锂电池的生热机理 | 第27-29页 |
2.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9-35页 |
2.3.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2.3.3 网格无关性检查 | 第30-31页 |
2.3.4 单体电池热特性计算模型 | 第31-34页 |
2.3.5 电池组及冷却结构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锂电池生热特性实验分析及仿真研究 | 第36-51页 |
3.1 实验台架的搭建 | 第36-38页 |
3.2 单体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实验分析 | 第38-44页 |
3.2.1 动力锂电池的内阻特性实验 | 第38-42页 |
3.2.2 动力锂电池的温升特性实验 | 第42-44页 |
3.3 单体动力锂电池生热特性仿真研究 | 第44-50页 |
3.3.1 热源项参数的确定 | 第44-47页 |
3.3.2 仿真结果实验验证及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动力锂电池组液冷冷却结构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 第51-70页 |
4.1 动力锂电池组冷却结构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 第51-55页 |
4.1.1 冷却结构的设计 | 第51-52页 |
4.1.2 微通道冷板液冷方式的实验研究 | 第52-55页 |
4.2 冷却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55-59页 |
4.2.1 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55-57页 |
4.2.2 优化方案设计 | 第57-59页 |
4.3 冷却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4.3.1 冷却液流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2 冷却液进口温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3 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散热性能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电机冷却系统控制模块及策略设计 | 第70-83页 |
5.1 电机冷却系统散热器性能测试 | 第70-74页 |
5.2 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74-76页 |
5.3 控制单元软硬件设计 | 第76-82页 |
5.3.1 主控芯片的选型 | 第77-78页 |
5.3.2 硬件设计 | 第78-80页 |
5.3.3 软件开发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3-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
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90页 |
硕士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