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车载油气回收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我国的汽车蒸发排放现状第11页
        1.1.2 国内外有关对汽车蒸发排放的标准第11-13页
    1.2 车载油气回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国外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1.2.2 国内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第15-16页
        1.2.3 油气回收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混合动力汽车油气回收方法第20-28页
    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特点第20-21页
    2.2 混合动力汽车油气排放特点第21-22页
    2.3 混合动力汽车的油气回收的可能途径及分析第22-25页
    2.4 新的混合动力汽车油气回收方法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混合动力汽车加油排放数学模型第28-36页
    3.1 加油排放机理第28页
    3.2 整个加油过程排放数学建模第28-33页
        3.2.1 泄压排放阶段排放数学模型第29-30页
        3.2.2 顺畅加油阶段排放数学模型第30-33页
        3.2.3 整个加油过程排放数学模型第33页
    3.3 计算结果分析第33-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混合动力汽车炭罐脱附方法的研究第36-42页
    4.1 炭罐脱附方法及相关问题第36-38页
    4.2 新的混合动力汽车炭罐脱附方法第38-40页
    4.3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主要系统部件功能实现与设计第42-61页
    5.1 加油管的设计第42-47页
        5.1.1 加油管的走向与防反溅设计第43-44页
        5.1.2 加油管的液封分析第44-47页
    5.2 密封式锁盖的设计与计算第47-55页
        5.2.1 密封式锁盖的设计第48-50页
        5.2.2 密封式锁盖的弹簧计算第50-55页
    5.3 高压油箱的设计第55-58页
    5.4 油气阀的设计第58-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基于“国六”标准的试验与分析第61-86页
    6.1 试验参照的各项标准第61-63页
    6.2 试验装置第63-66页
        6.2.1 微型燃油蒸发密闭室第63-64页
        6.2.2 炭罐预处理系统第64-65页
        6.2.3 燃油调节与分配系统第65页
        6.2.4 高温老化装置第65页
        6.2.5 炭氢分析仪第65-66页
    6.3 加油排放试验第66-74页
        6.3.1 混合动力汽车油气回收系统加油排放试验第68-72页
        6.3.2 普通汽油车ORVR系统加油排放试验第72-74页
    6.4 蒸发排放试验第74-78页
        6.4.1 混合动力汽车油气回收系统蒸发排放试验第75-77页
        6.4.2 普通汽油车ORVR系统蒸发排放试验第77-78页
    6.5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第78-85页
        6.5.1 混合动力汽车加油排放试验和普通汽车加油排放试验的比较第78-81页
        6.5.2 混合动力汽车蒸发排放试验和普通汽车蒸发排放试验的比较第81-83页
        6.5.3 混合动力汽车加油蒸发排放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比较第83-85页
    6.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86-87页
    7.2 工作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与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S-AWA*混合优化算法的智能汽车全局路径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