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态的侧向受荷桩抗震设计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侧向受荷桩的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桩-土耦合作用的动力学方程研究 | 第15-24页 |
2.1 桩周土体动力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2.1.1 桩周土体运动方程 | 第15页 |
2.1.2 桩周土体的动力计算 | 第15-16页 |
2.2 桩-土耦合的动力计算 | 第16-18页 |
2.2.1 桩-土动力耦合的计算物理模型 | 第16-17页 |
2.2.2 桩-土动力耦合的运动协调方程 | 第17页 |
2.2.3 侧向受荷桩的动力响应计算 | 第17-18页 |
2.3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验证和结果分析 | 第18-23页 |
2.3.1 振动台试验的模型数据的计算参数 | 第19-20页 |
2.3.2 试验结果与动力计算结果的验证和分析 | 第20-2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3-24页 |
第3章 侧向受荷桩的弹-塑性性能研究 | 第24-33页 |
3.1 侧向受荷桩弹-塑性本构研究 | 第24-27页 |
3.1.1 侧向受荷桩初始屈服 | 第25-26页 |
3.1.2 侧向受荷桩加载后继屈服 | 第26-27页 |
3.2 侧向受荷桩的内力计算及弹-塑性区 | 第27-29页 |
3.2.1 侧向受荷桩的内力计算 | 第27-29页 |
3.2.2 侧向受荷桩的弹塑性区和加载硬化 | 第29页 |
3.3 弹塑性区和加载塑性硬化的验证 | 第29-32页 |
3.3.1 弹塑性极限状态的验证 | 第30-31页 |
3.3.2 塑性区的验证 | 第31页 |
3.3.3 加载塑性硬化的验证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 第33-48页 |
4.1 ANSYS和LS-DYNA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3-37页 |
4.1.1 ANSYS和LS-DYNA简介 | 第33-34页 |
4.1.2 岩土本构模型 | 第34-35页 |
4.1.3 无反射边界 | 第35-36页 |
4.1.4 阻尼 | 第36-37页 |
4.2 数值分析模型与材料 | 第37-39页 |
4.3 数值计算的监测点控制 | 第39页 |
4.4 地震动荷载输入 | 第39-42页 |
4.4.1 地震波的修正 | 第39-42页 |
4.4.2 地震动的输入 | 第42页 |
4.5 侧向受荷桩地震响应分析 | 第42-46页 |
4.5.1 侧向受荷桩的时程响应分析 | 第43-44页 |
4.5.2 侧向受荷桩响应分析 | 第44-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设计参数对侧向受荷桩性态影响的研究 | 第48-60页 |
5.1 侧向受荷桩不同设计尺寸的影响 | 第48-51页 |
5.1.1 侧向受荷桩数值模型与材料参数 | 第48-49页 |
5.1.2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49-51页 |
5.2 侧向受荷桩不同材料强度的影响 | 第51-55页 |
5.2.1 侧向受荷桩数值模型与材料参数 | 第51-52页 |
5.2.2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52-55页 |
5.3 地震不同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第55-58页 |
5.3.1 侧向受荷桩数值模型与材料参数 | 第55-56页 |
5.3.2 侧向受荷桩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构抗震设计体系建立 | 第60-64页 |
6.1 我国抗震设计体系 | 第60页 |
6.2 我国抗震设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60页 |
6.3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体系建立 | 第60-63页 |
6.3.1 设防水准的确定 | 第61页 |
6.3.2 结构性态水平的划分 | 第61-62页 |
6.3.3 性态目标的选择 | 第62页 |
6.3.4 基于性态抗震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 第62-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7章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优化 | 第64-70页 |
7.1 确定基于性态的设防目标 | 第64页 |
7.2 侧向受荷桩的抗震设计优化 | 第64-68页 |
7.2.1 进行侧向受荷桩的截面尺寸优化 | 第64-66页 |
7.2.2 进行侧向受荷桩的材料强度优化 | 第66-68页 |
7.3 本章总结 | 第68-7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8.1 结论 | 第70-71页 |
8.2 创新点 | 第71页 |
8.3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项目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