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平面转变带式输送机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 提要 | 第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概述 | 第14-20页 |
|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结构组成 | 第15-17页 |
| ·变向运行分类 | 第17-18页 |
| ·变向采取的方法 | 第18-20页 |
|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 ·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 ·弯曲带式输送机国外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弯曲带式输送机国内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2章 平面转弯运行理论及转弯段托辊组设计 | 第28-44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实现水平变向的措施 | 第28-29页 |
|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转弯段限制条件 | 第29-36页 |
| ·转弯段输送带力的平衡条件 | 第29-33页 |
| ·转弯段输送带应力、应变的条件 | 第33-35页 |
| ·转弯段输送带外侧不飘带的条件 | 第35页 |
| ·转弯段结构限制条件 | 第35-36页 |
| ·转弯半径的理论推导 | 第36-37页 |
| ·由力的平衡条件推导转弯半径 | 第36-37页 |
| ·由输送带应力、应变条件推导转弯半径 | 第37页 |
| ·由输送带外侧不飘带的条件确定转弯半径 | 第37页 |
| ·转弯段托辊组参数的优化设计 | 第37-43页 |
|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 ·基于MATLAB 软件编程计算 | 第40-41页 |
| ·实例计算及分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44-65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纵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4-55页 |
| ·基本假设 | 第44-45页 |
| ·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系统的离散化 | 第45-46页 |
| ·直线段输送带单元动力学模型 | 第46-47页 |
| ·转弯段输送带单元动力学模型 | 第47页 |
| ·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阻力 | 第47-49页 |
| ·驱动单元的动力学模型 | 第49-50页 |
| ·拉紧单元的动力学模型 | 第50-52页 |
| ·等效转化处理 | 第52-54页 |
| ·输送机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54-55页 |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5页 |
| ·纵、横二维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55-64页 |
| ·输送带单元的二维模型 | 第56-61页 |
| ·拉紧装置动力学模型 | 第61页 |
| ·输送带单元的转换矩阵 | 第61-62页 |
|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4章 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动态仿真 | 第65-88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 第65-68页 |
| ·Wilson-θ法 | 第66-67页 |
| ·计算机实施步骤 | 第67-68页 |
| ·线性系统计算积分过程框图 | 第68页 |
| ·动力学分析仿真研究 | 第68-74页 |
| ·仿真软件组织结构 | 第68-70页 |
| ·软件平台简介 | 第70-74页 |
| ·带式输送机系统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74-87页 |
| ·被测系统简介 | 第74-76页 |
| ·常规设计计算 | 第76-77页 |
| ·动态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7-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5章 多滚筒、多点驱动系统设计及试验 | 第88-100页 |
| ·引言 | 第88页 |
| ·输送机多滚筒、多点驱动理论 | 第88-94页 |
| ·功率不平衡度 | 第88-89页 |
| ·多机驱动功率配比的计算 | 第89-92页 |
| ·功率配比影响因素 | 第92页 |
| ·多滚筒、多点驱动设计 | 第92-94页 |
| ·多滚筒、多点驱动功率测试 | 第94-99页 |
| ·被测系统简介 | 第94-95页 |
| ·测试内容 | 第95页 |
| ·测试系统及原理 | 第95-97页 |
|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6章 平面转弯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 | 第100-114页 |
| ·引言 | 第100页 |
| ·离散元法的应用简介 | 第100-101页 |
| ·EDEM 软件简介 | 第101-103页 |
| ·离散元法的理论 | 第103-106页 |
| ·物理方程—Hertz Mindlin 接触模型 | 第104-105页 |
| ·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 | 第105页 |
| ·时步的确定 | 第105-106页 |
| ·平面转弯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 | 第106-112页 |
| ·转弯段输送带模型的建立 | 第106-107页 |
|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107-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114-117页 |
| ·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114-115页 |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摘要 | 第129-132页 |
| ABSTRACT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