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4页 |
1.1.1 绿色建筑在国内外迅速发展 | 第15-19页 |
1.1.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发展完善过程 | 第19-23页 |
1.1.3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地域适宜性分析 | 第23-2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国标与地标对比分析 | 第31-75页 |
2.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国标与地标分析 | 第31-39页 |
2.1.1 国标概述及特点分析 | 第32页 |
2.1.2 地标概述及特点分析 | 第32-39页 |
2.2 地标对国标的扩展分析 | 第39-54页 |
2.2.1 框架结构与专业类别的完善 | 第39-42页 |
2.2.2 过程管理的强化 | 第42-44页 |
2.2.3 与评价标准的搭接 | 第44-46页 |
2.2.4 适用建筑类型和新术语的关注 | 第46-52页 |
2.2.5 地标分区的细化 | 第52-53页 |
2.2.6 辅助设计信息的提供 | 第53-54页 |
2.3 地标新技术条文的关注 | 第54-71页 |
2.3.1 场地与室外环境 | 第54-63页 |
2.3.2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 第63-71页 |
2.4 地标之间的地域适宜性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合肥市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影响因素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 | 第75-101页 |
3.1 合肥市地域性特征要素归纳 | 第75-91页 |
3.1.1 合肥市自然气候环境的现状分析 | 第76-85页 |
3.1.2 合肥市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分析 | 第85-88页 |
3.1.3 合肥市地域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 | 第88-89页 |
3.1.4 合肥市地域人文环境特征 | 第89-91页 |
3.2 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91-97页 |
3.2.1 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分析 | 第91-96页 |
3.2.2 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地方标准 | 第96-97页 |
3.3 合肥市绿色建筑案例实地调研分析 | 第97-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基于《合肥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修订建议及地域适宜性分析 | 第101-142页 |
4.1 基于规划与室外环境设计的对比统计分析 | 第102-119页 |
4.1.1 总平面设计一般规定 | 第102-107页 |
4.1.2 空间与交通规划 | 第107-113页 |
4.1.3 能源与资源利用 | 第113-116页 |
4.1.4 生态环境保护 | 第116-119页 |
4.2 基于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的对比统计分析 | 第119-140页 |
4.2.1 建筑设计一般规定 | 第119-123页 |
4.2.2 建筑空间布局 | 第123-127页 |
4.2.3 围护结构 | 第127-131页 |
4.2.4 建筑遮阳 | 第131-133页 |
4.2.5 建筑室内物理环境质量 | 第133-140页 |
4.3 基于国标与地标对比分析的其他修订建议 | 第140-141页 |
4.3.1 与评价标准的搭接 | 第140页 |
4.3.2 适用建筑类型的扩展 | 第140-1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五章 合肥市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指标案例分析 | 第142-149页 |
5.1 安徽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现状 | 第142-143页 |
5.2 合肥市绿色建筑案例概况 | 第143-145页 |
5.3 地域适宜性设计指标修订前后对比 | 第145-1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6.1 总结 | 第149-150页 |
6.1.1 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
6.1.2 研究成果潜在应用价值 | 第150页 |
6.2 后续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