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生态安全格局引导下祁门县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三条控制线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第14页
        1.1.2 自然资源部新职能要求第14页
        1.1.3 构建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6-20页
        1.3.1 城市开发边界的定义第16-17页
        1.3.2 相似概念辨析第17-18页
        1.3.3 相关概念辨析第18-20页
    1.4 研究体系设计第20-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21-23页
第二章 城市开发边界理论研究第23-35页
    2.1 国外城市开发边界理论研究第23-25页
        2.1.1 国外研究对于城市开发边界的定义第23-24页
        2.1.2 国外对于城市开发边界的实践第24-25页
    2.2 国内城市开发边界理论研究第25-30页
        2.2.1 国内对于城市开发边界研究进展第25-26页
        2.2.2 国内对于城市开发边界的实践第26-30页
    2.3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研究第30-33页
        2.3.1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梳理第30-31页
        2.3.2 开发边界划定影响要素总结第31-32页
        2.3.3 实证研究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构建第32-33页
    2.4 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研究第33-34页
        2.4.1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第33页
        2.4.2 生态安全格局在城市增长中的应用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区域概况与数据整理第35-47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5-43页
        3.1.1 研究区域一概况第36-39页
        3.1.2 研究区域二概况第39-43页
    3.2 数据整理第43-46页
        3.2.1 矢量数据第44-45页
        3.2.2 影像数据第45页
        3.2.3 互联网大数据第45-46页
        3.2.4 相关规划数据第46页
    3.3 本章小节第46-47页
第四章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47-61页
    4.1 技术路线与数据准备第47-48页
    4.2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48-54页
        4.2.1 研究范围界定第49页
        4.2.2 生态源地辨识第49页
        4.2.3 景观阻力评价及消费面构建第49-50页
        4.2.4 潜在廊道构建第50-54页
    4.3 基于多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估第54-59页
        4.3.1 生态环境敏感因子的选取第54-55页
        4.3.2 生态环境敏感性单因子分析第55-58页
        4.3.3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第58-59页
    4.4 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第59-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基于CA模型的城市扩张模拟及开发边界优化第61-80页
    5.1 元胞自动机起源及在规划领域的应用第61-64页
        5.1.1 元胞自动机的起源第61页
        5.1.2 元胞自动机在规划领域的应用第61页
        5.1.3 CA要素与城市系统内部的关系第61-64页
    5.2 技术路线与数据准备第64-67页
        5.2.1 技术路线第64-65页
        5.2.2 数据准备第65-67页
    5.3 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第67-74页
        5.3.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第67-68页
        5.3.2 用地变化概况第68页
        5.3.3 扩张潜力因子构建第68-72页
        5.3.4 元胞输出结果及调整第72-74页
    5.4 生态约束下开发边界的划定第74-80页
        5.4.1 不同生态约束条件下城市空间增长预案模拟第74-77页
        5.4.2 模拟预案结果分析及筛选优化第77-78页
        5.4.3 方案优化结果第78-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主要结论第80页
    6.2 创新点第80-81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附录第87-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肥西县城空间精明增长评价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地域性研究--以合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