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循环型停车设备运动学特征及关键部件的力学特性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的立体车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的发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立体车位的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立体停车位的总体参数 | 第16-36页 |
2.1 不同类型立体车位的对比 | 第16-21页 |
2.2 垂直循环立体停车位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第21-25页 |
2.2.1 立体停车位的结构组成 | 第22-24页 |
2.2.2 立体停车位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3 立体停车位的运行原理 | 第25页 |
2.3 循环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25-28页 |
2.3.1 车型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3.2 载车轿厢的参数设计 | 第26-28页 |
2.4 载车轿厢循环结构参数设计 | 第28-35页 |
2.4.1 载车轿厢运动不干涉的条件 | 第28-31页 |
2.4.2 循环提升链条的数学模型 | 第31-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车位关键部件的设计分析 | 第36-51页 |
3.1 提升链条的设计分析 | 第36-43页 |
3.1.1 提升链条的结构 | 第36-37页 |
3.1.2 提升链条强度计算 | 第37-42页 |
3.1.3 链条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43页 |
3.2 传动槽轮分析 | 第43-46页 |
3.2.1 传动槽轮的设计分析 | 第43-44页 |
3.2.2 槽轮有限元分析 | 第44-46页 |
3.3 主体框架设计分析 | 第46-50页 |
3.3.1 主体框架的结构 | 第46页 |
3.3.2 主体框架承载力的确定 | 第46-47页 |
3.3.3 主框架的立柱受力分析 | 第47-49页 |
3.3.4 主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立体车位循环部件的仿真分析 | 第51-65页 |
4.1 载车轿厢的建模与仿真 | 第51-56页 |
4.1.1 载车轿厢的理想运动速度曲线 | 第51-52页 |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1.3 离散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1.4 载车轿厢的仿真分析 | 第54-56页 |
4.2 传动槽轮的模态分析 | 第56-58页 |
4.2.1 模态的求解方程 | 第56页 |
4.2.2 仿真结果 | 第56-58页 |
4.3 提升链条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58-64页 |
4.3.1 提升链条工作过程 | 第58页 |
4.3.2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4.3.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3.4 动态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垂直循环立体车位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5-79页 |
5.1 车位抗震性能的研究意义 | 第65页 |
5.2 地震的响应原理 | 第65-68页 |
5.3 车位主框架的模态分析 | 第68-73页 |
5.3.1 模态分析的意义 | 第68页 |
5.3.2 模态分析的提取方法 | 第68-69页 |
5.3.3 主体框架的模态分析 | 第69-73页 |
5.4 立体车位主框架的抗震分析 | 第73-78页 |
5.4.1 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73-74页 |
5.4.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74-75页 |
5.4.3 地震响应系数 | 第75-76页 |
5.4.4 车位主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