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卵巢衰老 | 第18-19页 |
1.3 衰老的机制 | 第19-26页 |
1.3.1 端粒学说 | 第20-23页 |
1.3.2 自由基和氧化损伤学说 | 第23-26页 |
1.4 褪黑素及其抗衰老作用 | 第26-31页 |
1.4.1 褪黑素简介 | 第26-27页 |
1.4.2 褪黑素延缓衰老的机制 | 第27-31页 |
1.4.3 褪黑素与卵巢 | 第3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褪黑素对昆明小鼠卵巢衰老的影响 | 第32-48页 |
2.1 材料 | 第32-36页 |
2.1.1 试验动物的饲养以及处理 | 第32-33页 |
2.1.2 主要耗材与仪器 | 第33页 |
2.1.3 主要的试剂 | 第33-34页 |
2.1.4 主要物品及溶液的配制 | 第34-36页 |
2.2 方法 | 第36-39页 |
2.2.1 褪黑素浓度的检测(ELISA法) | 第36页 |
2.2.2 卵巢HE染色及卵泡统计 | 第36-37页 |
2.2.3 卵母细胞获取与体外成熟 | 第37-38页 |
2.2.4 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 | 第38页 |
2.2.5 卵母细胞或者胚胎的免疫荧光 | 第38-39页 |
2.2.6 胚胎TUNEL凋亡染色 | 第39页 |
2.2.7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9页 |
2.3 结果 | 第39-46页 |
2.3.1 褪黑素处理对于雌性小鼠血浆中褪黑素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2 褪黑素对雌性昆明小鼠生育能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 褪黑素对于卵泡数量和卵泡闭锁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4 褪黑素对小鼠卵母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5 褪黑素对衰老小鼠GV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 第43页 |
2.3.6 褪黑素对衰老小鼠MII期卵母细胞原核形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7 褪黑素对衰老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 第44页 |
2.3.8 褪黑素对衰老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2.3.9 褪黑素对小鼠囊胚质量的影响 | 第46页 |
2.4 讨论 | 第46-47页 |
2.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褪黑素对衰老昆明小鼠卵巢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48-67页 |
3.1 材料 | 第48-50页 |
3.1.1 试验动物的饲养及处理 | 第48页 |
3.1.2 主要耗材与仪器 | 第48-49页 |
3.1.3 主要的试剂 | 第49页 |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9-50页 |
3.2 方法 | 第50-58页 |
3.2.1 卵巢组织匀浆的制备 | 第50页 |
3.2.2 蛋白浓度的测定(BCA法) | 第50-51页 |
3.2.3 卵巢组织透射电镜 | 第51页 |
3.2.4 卵巢组织中ROS的测定 | 第51页 |
3.2.5 T-AOC的测定(FRAP法) | 第51-52页 |
3.2.6 GSH含量的检测 | 第52-53页 |
3.2.7 MDA含量检测 | 第53页 |
3.2.8 卵巢蛋白羰基含量检测 | 第53页 |
3.2.9 端粒的长度测定(T/S ratio法) | 第53-54页 |
3.2.10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54-55页 |
3.2.11 卵巢抗氧化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55-57页 |
3.2.12 Western Blot检测 | 第57-58页 |
3.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8页 |
3.3 结果 | 第58-63页 |
3.3.1 褪黑素对卵巢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8页 |
3.3.2 褪黑素对卵巢ROS水平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 褪黑素对卵巢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4 褪黑素对卵巢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60页 |
3.3.5 褪黑素对卵巢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3.3.6 褪黑素对卵巢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页 |
3.3.7 褪黑素对卵巢凋亡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 讨论 | 第63-66页 |
3.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褪黑素对小鼠卵巢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67-85页 |
4.1 材料 | 第68-69页 |
4.1.1 试验动物的饲养及处理 | 第68页 |
4.1.2 主要的耗材与仪器 | 第68页 |
4.1.3 主要的试剂 | 第68页 |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8-69页 |
4.2 方法 | 第69-75页 |
4.2.1 线粒体的分离 | 第69页 |
4.2.2 线粒体ROS的测定 | 第69-70页 |
4.2.3 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检测 | 第70页 |
4.2.4 GSH和 GSSG的测定 | 第70页 |
4.2.5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V的检测 | 第70-72页 |
4.2.6 GV期和MII期卵母细胞mtDNA拷贝数 | 第72-73页 |
4.2.7 检测mtDNA复制控制区(D-Loop)的异质性检测 | 第73-74页 |
4.2.8 ATP含量的检测 | 第74页 |
4.2.9 卵母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检测 | 第74页 |
4.2.10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74-75页 |
4.3 结果 | 第75-82页 |
4.3.1 褪黑素对卵巢线粒体ROS的影响 | 第75页 |
4.3.2 褪黑素对卵巢线粒体GSH/GSSG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3 褪黑素对卵巢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标志8-OHdG的影响 | 第76页 |
4.3.4 褪黑素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4.3.5 褪黑素对卵母细胞中线粒体的影响 | 第78-82页 |
4.4 讨论 | 第82-84页 |
4.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褪黑素激活AMPK信号抑制H2O2 引起的颗粒细胞损伤 | 第85-108页 |
5.1 材料 | 第85-86页 |
5.1.1 试验动物 | 第85页 |
5.1.2 主要耗材与仪器 | 第85页 |
5.1.3 主要的试剂 | 第85-86页 |
5.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86页 |
5.2 方法 | 第86-92页 |
5.2.1 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收集与培养 | 第86-87页 |
5.2.2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87页 |
5.2.3 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 | 第87页 |
5.2.4 细胞增殖检测(EdU染色) | 第87-88页 |
5.2.5 ROS水平的检测 | 第88页 |
5.2.6 T-AOC活性的检测 | 第88页 |
5.2.7 MDA含量检测 | 第88页 |
5.2.8 细胞核蛋白的提取 | 第88-89页 |
5.2.9 Western Blot | 第89页 |
5.2.10 免疫荧光检测 | 第89页 |
5.2.11 MMP测定(JC-1 染色) | 第89页 |
5.2.12 TUNEL法测细胞的凋亡 | 第89-90页 |
5.2.13 RNA干扰 | 第90页 |
5.2.1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第90-92页 |
5.2.15 统计分析 | 第92页 |
5.3 结果 | 第92-105页 |
5.3.1 H2O2 处理能引起颗粒细胞损伤 | 第92-93页 |
5.3.2 褪黑素对H_2O_2 处理后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3 褪黑素对H_2O_2 引起的颗粒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94-96页 |
5.3.4 褪黑素对H_2O_2 处理后颗粒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5 褪黑素对H_2O_2 处理后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7-99页 |
5.3.6 褪黑素对颗粒细胞中FOXO3A信号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3.7 褪黑素通过激活AMPK来调控FOXO3A信号 | 第100-102页 |
5.3.8 干扰AMPK信号减弱了褪黑素对颗粒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102-105页 |
5.3.9 褪黑素增强了衰老小鼠卵巢中的AMPK信号 | 第105页 |
5.4 讨论 | 第105-107页 |
5.5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褪黑素对排卵后小鼠卵母细胞老化的保护作用 | 第108-126页 |
6.1 材料 | 第108-109页 |
6.1.1 试验动物 | 第108页 |
6.1.2 主要耗材与仪器 | 第108-109页 |
6.1.3 主要的试剂 | 第109页 |
6.1.4 主要的试剂配制 | 第109页 |
6.2 方法 | 第109-111页 |
6.2.1 卵母细胞的收集与处理 | 第109页 |
6.2.2 体外受精与胚胎培养 | 第109页 |
6.2.3 透明带的硬化检测 | 第109-110页 |
6.2.4 ROS检测 | 第110页 |
6.2.5 卵母细胞中GSH检测 | 第110页 |
6.2.6 免疫荧光 | 第110页 |
6.2.7 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110页 |
6.2.8 mtDNA拷贝数的检测 | 第110页 |
6.2.9 卵母细胞中ATP检测 | 第110页 |
6.2.10 囊胚凋亡检测(TUNEL法) | 第110页 |
6.2.11 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 的表达 | 第110-111页 |
6.2.12 Western Blot | 第111页 |
6.2.13 统计分析 | 第111页 |
6.3 结果 | 第111-122页 |
6.3.1 褪黑素对排卵后老化的MII卵母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6.3.2 褪黑素对MII卵母细胞老化程度(透明带硬化)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3.3 褪黑素对老化MII卵母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6.3.4 褪黑素对老化MII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3.5 褪黑素对于排卵后老化MII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6.3.6 褪黑素对卵母细胞体外老化过程中Sirt3 表达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6.3.7 褪黑素通过Sirt3 降低了衰老卵母细胞中SOD2(K68)的乙酰化水平 | 第121页 |
6.3.8 Mito-TEMPO减弱了老化卵母细胞中的氧化应激水平 | 第121-122页 |
6.4 讨论 | 第122-125页 |
6.5 小结 | 第125-126页 |
全文结论 | 第126-127页 |
创新之处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6页 |
缩略词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