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8页 |
一、多维度的叙事研究 | 第14-17页 |
二、五彩缤纷的"梦"研究 | 第17-19页 |
三、史有诗心 | 第19-21页 |
四、神形毕肖的人物描写、纵横捭阖的语言谈吐 | 第21-22页 |
五、平安旧战场 | 第22-23页 |
六、对《左传》的文学性作横向比较和纵向因革的研究 | 第23-25页 |
七、大陆以外的《左传》文学研究 | 第25-28页 |
第一章 春秋时期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 | 第28-60页 |
第一节 春秋时期人的觉醒 | 第29-37页 |
一、民心向背是战胜图霸的后盾 | 第30-33页 |
二、反对人牲祭祀和殉葬 | 第33-34页 |
三、圣人贤士的民本思想 | 第34-35页 |
四、春秋"为人"与魏晋"为己"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春秋时期艺术的觉醒 | 第37-42页 |
一、青铜艺术趋向审美 | 第37-39页 |
二、春秋时期舞蹈及民间文艺追求新变 | 第39-40页 |
三、音乐发生新变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春秋时期文的觉醒 | 第42-60页 |
一、"魏晋文学自觉说"和"汉代文学自觉说"回顾 | 第42-45页 |
二、与《"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一文商榷 | 第45-53页 |
三、"春秋文学自觉说"论证 | 第53-60页 |
第二章 《左传》之文心 | 第60-131页 |
第一节 《左传》叙事艺术 | 第60-83页 |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艺术 | 第61-67页 |
二、"核心"与"卫星"的叙事艺术 | 第67-72页 |
三、全知与限知的叙事艺术 | 第72-80页 |
四、契约型叙事模式 | 第80-83页 |
第二节 《左传》之写人艺术 | 第83-94页 |
一、遗形取神 | 第84-87页 |
二、在历史事件动态发展中刻画人物形象 | 第87-89页 |
三、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 第89-91页 |
四、夸张的写人艺术 | 第91-94页 |
第三节 《左传》之论谏及行人辞令 | 第94-107页 |
一、"论"之深美 | 第94-98页 |
二、"谏"之亢直 | 第98-102页 |
三、外交辞令之婉切 | 第102-107页 |
第四节 《左传》义法及其对韩愈古文之影响 | 第107-117页 |
一、立意 | 第108-112页 |
二、辞章 | 第112-117页 |
第五节 从《尚书》、《诗经》到《左传》的比喻义例的形成 | 第117-131页 |
一、比喻的时代性 | 第118-123页 |
二、比喻的地方性 | 第123-125页 |
三、比喻的雅俗性 | 第125-131页 |
第三章 《左传》之赋诗、引诗及其文学意义 | 第131-170页 |
第一节 《左传》赋诗习俗的渊源及其文学意义 | 第131-143页 |
一、宴享礼仪成为赋诗机制生发的渊源之一 | 第134-136页 |
二、政治功用成为赋诗机制生发的渊源之二 | 第136-139页 |
三、审美的自觉追求是春秋赋诗机制生发的渊源之三 | 第139-141页 |
四、春秋赋诗的文学意义 | 第141-143页 |
第二节 《左传》引诗析理的案断功用 | 第143-154页 |
第三节 《左传》解诗及其对后世解诗的影响 | 第154-170页 |
一、标题解诗 | 第155-159页 |
二、举事解诗 | 第159-163页 |
三、立旨解诗 | 第163-167页 |
四、训诂解诗 | 第167-170页 |
第四章 《左传》之战心 | 第170-198页 |
第一节 《左传》之战争思想 | 第170-176页 |
一、崇霸尚战 | 第170-172页 |
二、以礼宣战 | 第172-174页 |
三、以德助战 | 第174页 |
四、儒家别派 | 第174-176页 |
第二节 《左传》之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 | 第176-190页 |
一、相通之处 | 第177-187页 |
二、不同之处 | 第187-190页 |
第三节 《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 | 第190-198页 |
一、详写战前谋划,略写战争过程 | 第190-191页 |
二、写正面战场,多用谐趣笔致 | 第191-194页 |
三、战争描写,篇篇换局 | 第194-198页 |
第五章 《左传》之鬼心 | 第198-232页 |
第一节 《左传》鬼神思想的渊源 | 第198-202页 |
第二节 《左传》鬼神描写的思想及文学意义 | 第202-223页 |
一、让别人信鬼神,自己却信人事 | 第203-205页 |
二、梦的描写及梦幻笔法 | 第205-213页 |
三、占卜、灾异的预言功用及预叙笔法 | 第213-223页 |
第三节 "左氏浮夸"辨正 | 第223-232页 |
一、浮:气盛言宜 | 第224-228页 |
二、夸:借神说教 | 第228-232页 |
结论 | 第232-236页 |
参考文献 | 第236-242页 |
一、基本典籍 | 第236-239页 |
二、研究论著 | 第239-240页 |
三、海外论著 | 第240-242页 |
后记 | 第242-246页 |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246-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