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唐代御史与文学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绪论第17-24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第17-1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9-2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1-24页
第一章 唐代御史制度概述第24-65页
 第一节 唐代御史的政治地位及行政特色第24-33页
  一 御史台的别称第24-26页
  二 雄要之位第26-27页
  三 清要之职第27-30页
  四 宰辅先路第30-31页
  五 高风险、高压力第31-33页
 第二节 唐代御史台的职官设置第33-43页
  一 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第33-36页
  二 台、殿、察三院御史第36-39页
  三 东都留台及外台御史第39-43页
 第三节 唐代御史台的职权第43-65页
  一 监察权第43-56页
  二 谏诤权第56-57页
  三 司法审判权第57-60页
  四 监选、监考权第60-62页
  五 其它职权第62-65页
第二章 唐代御史的人格特征、思维方式第65-99页
 第一节 唐代御史的人格特征第65-76页
  一 刚直骨鲠第65-69页
  二 清介自守第69-71页
  三 杰出特立第71-73页
  四 忠君报国、维护正义第73-76页
 第二节 唐代不同历史阶段御史的品格第76-90页
  一 武后朝酷吏的人格缺陷第76-81页
  二 天宝时期监察制度的弱化与御史刚直人格的淡化第81-85页
  三 政治衰败与中、晚唐御史的多元心态第85-90页
 第三节 唐代御史的思维方式第90-99页
  一 思维的批判性第90-93页
  二 思维的求实性第93-94页
  三 医疗型智慧第94-99页
第三章 御史活动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99-131页
 第一节 唐代御史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第99-112页
  一 唐代御史的文学素质第99-103页
  二 从唐代制诰看御史任职的基本要求第103-106页
  三 文德并举、文儒相合、文与吏才相称第106-110页
  四 "重文"传统对文学家御史的深刻影响第110-112页
 第二节 御史监选、监考、知贡举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112-120页
  一 拔擢人才第112-116页
  二 文化政策方面的导向作用第116-118页
  三 御史监考、监选职能的缺失对天宝时期文学生态的影响第118-120页
 第三节 中唐御史思维方式对中唐文学写实倾向的影响第120-131页
  一 直面人间疮痍、革除吏治之弊的精神指向第121-123页
  二 诗的时事化和时事的诗化第123-127页
  三 补察时政的诗学观念第127-131页
第四章 唐代御史活动与诗歌创作第131-173页
 第一节 直言极谏与御史谏政诗——以元稹御史经历为个案第131-139页
  一 谏政诗的界定第132页
  二 谏政诗的特色第132-137页
  二 御史经历对元稹谏政诗创作的激发第137-139页
 第二节 职使行程与御史纪行诗第139-147页
  一 御史纪行诗的产生第139-140页
  二 御史纪行诗的内容第140-143页
  三 御史出行与唐代边塞诗、山水诗的繁荣第143-147页
 第三节 官场交际与御史唱和诗第147-161页
  一 雄健气度与颓靡士风第153-155页
  二 忧国情怀与轻薄调侃第155-158页
  三 陶情怡性和纵情声色第158-161页
 第四节 唐代御史诗歌创作的特色与美感第161-173页
  一 刚直人格与刚劲风格第161-164页
  二 "特立"心态与雄健气度第164-167页
  三 凝挺、冷峭之美第167-169页
  四 晚唐御史诗歌的感伤意绪第169-173页
第五章 唐代御史活动与散文创作第173-211页
 第一节 唐代弹文文体及源流研究第173-185页
  一 弹文与唐代监察制度和文化风气第173-177页
  二 弹文的文体特征第177-181页
  三 弹文之流变及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第181-185页
 第二节 唐代弹文的美学意蕴第185-194页
  一 弹文与弹劾过程共同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第185-187页
  二 弹文的个性特点与人格美第187-189页
  三 强悍任气第189-191页
  四 情理交融第191-194页
 第三节 御史活动与唐代判文文体的成熟第194-201页
  一 御史在判文制作中具有引领作用第195-197页
  二 唐代司法审判程序对判文结构的影响第197-199页
  三 御史的法律思维对判文修辞的影响第199-201页
 第四节 柳宗元传记文的文体特点与文化内涵——以柳宗元的御史经历为个案第201-211页
  一 传主身份的平民化倾向第201-203页
  二 表现方式的运用第203-210页
  三 结论第210-211页
第六章 唐代御史活动与笔记小说创作第211-234页
 第一节 御史活动与唐代笔记小说繁荣的关系第211-218页
  一 御史活动为笔记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第211-215页
  二 有关御史活动的公案传奇,丰富了唐代笔记小说的门类第215-216页
  三 御史活动在笔记小说传播中的作用第216-218页
 第二节 唐代公案传奇的文学性第218-225页
  一 "反传奇的传奇"——公案传奇的叙事策略第218-220页
  二 突出人的智慧与意志——公案传奇的叙事焦点第220-222页
  三 惩恶扬善——公案传奇的价值取向第222-223页
  四 塑造了一批断案机智的能吏形象第223-225页
 第三节 御史活动与唐代公案传奇的审美生成第225-234页
  一 御史的职事活动与公案传奇故事的生成第226-228页
  二 御史"精察"与公案传奇"变故"叙述的生成第228-231页
  三 御史活动的伦理内涵与公案传奇价值取向的生成第231-234页
参考文献第234-239页
附录第239-274页
 附录一 唐代"进状"、"关白"考第239-247页
 附表一:唐代天宝以后御史大夫迁除情况统计表第247-252页
 附表二:唐代贞元年间御史大夫统计表第252-254页
 附表三:唐代御史弹劾事件统计表第254-260页
 附表四:唐代御史谏净事件统计表第260-264页
 附表五:唐代文士进入御史台情况统计表第264-274页
后记第274-27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76-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
下一篇:《左传》文学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