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论题中"唐代国子监学官"范围的界定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9页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价值 | 第9-13页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3-18页 |
第一章 唐代国子监官学制度 | 第18-78页 |
第一节 唐代国子监的成立与历史 | 第18-30页 |
一、国子监之“三学一馆” | 第18-24页 |
二、国子监“三学一馆”的课程规定 | 第24-26页 |
附录 1—1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唐代国子监学官的编制及其职责 | 第30-68页 |
一、关于国子祭酒、国子司业 | 第31页 |
二、关于学官的几项规定 | 第31-35页 |
附录 1—2 | 第35-68页 |
第三节 唐代国子监学官的政治地位 | 第68-78页 |
第二章 唐代国子监学官的学术素养 | 第78-86页 |
第一节 知通统类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孔门四科"之德行科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孔门四科"之政事科 | 第81-86页 |
第三章 初唐时期的国子监学官与文学 | 第86-102页 |
第一节 初唐国子监学官双重角色融合的时代特征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初唐国子监学官的文学创作剖析 | 第90-97页 |
第三节 孔颖达的诗学理论 | 第97-102页 |
第四章 中唐时期的国子监学官与文学 | 第102-128页 |
第一节 中唐国子监学官双重角色融合的时代特征 | 第103-107页 |
第二节 韩愈与中唐古文革新运动 | 第107-113页 |
第三节 从《进学解》看韩愈对对话式表达艺术的贡献 | 第113-120页 |
第四节 从《欧阳生哀辞》看韩愈对哀祭文的贡献 | 第120-128页 |
第五章 余论 | 第128-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