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问卷调查法 | 第10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3.3 访谈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2.1.1 数学建模素养 | 第12-15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2.1 数学建模课程开设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2.2.2 数学建模教学现状研究 | 第16页 |
2.2.3 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现状研究 | 第16-17页 |
2.2.4 数学建模能力研究 | 第17页 |
2.2.5 数学建模素养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6 数学建模在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发展 | 第18-19页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4 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2.4.2 问题解决理论 | 第21页 |
2.4.3 元认知理论 | 第21-22页 |
2.4.4 杜威的“五步探究教学法”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及过程 | 第23-32页 |
3.1 问卷编制 | 第23-30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3.1.2 预试问卷项目分析 | 第24-25页 |
3.1.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25-28页 |
3.1.4 数学建模素养维度定义 | 第28-29页 |
3.1.5 教师问卷及访谈设计 | 第29页 |
3.1.6 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设计 | 第29-30页 |
3.2 正式测试 | 第30-32页 |
3.2.1 测试对象 | 第30-31页 |
3.2.2 正式测试实施的步骤 | 第31-32页 |
第4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调查分析 | 第32-53页 |
4.1 数学建模素养各维度统计量描述 | 第32-38页 |
4.1.1 数学建模思维统计量描述 | 第32-33页 |
4.1.2 数学建模知识统计量描述 | 第33-35页 |
4.1.3 数学建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计量描述 | 第35-36页 |
4.1.4 数学建模能力统计量描述 | 第36-38页 |
4.2 不同类别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各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8-41页 |
4.2.1 不同层次学校学生在数学建模素养各维度上的显著性分析 | 第38-39页 |
4.2.2 不同性别学生在数学建模素养各维度上的显著性分析 | 第39-40页 |
4.2.3 不同科目学生在数学建模素养各维度上的显著性分析 | 第40-41页 |
4.3 教师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1 教师访谈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41页 |
4.3.2 学生访谈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4 基于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42-52页 |
4.1.1 课题来源 | 第42页 |
4.1.2 课题教学设计 | 第42-51页 |
4.1.3 教学过程问题分析 | 第51-52页 |
4.5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现状分析 | 第52-53页 |
第5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研究 | 第53-63页 |
5.1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53-57页 |
5.1.1 学生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5.1.2 学校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5.1.3 教师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5.1.4 家长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5.2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原则 | 第57-59页 |
5.2.1 学生主体原则 | 第58页 |
5.2.2 探究性原则 | 第58页 |
5.2.3 活动实践性原则 | 第58页 |
5.2.4 适当性原则 | 第58-59页 |
5.2.5 多元评价原则性原则 | 第59页 |
5.3 高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途径研究 | 第59-63页 |
5.3.1 学生自身要重视数学建模素养的提升 | 第59-60页 |
5.3.2 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 | 第60-61页 |
5.3.3 学校要保障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质量 | 第61-63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1 | 第68-70页 |
附录2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