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水稻中表达拟南芥AtEFR及水稻内源受体对细菌延伸因子EF-Tu识别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水稻免疫机制研究进展第12-18页
        1.1.1 植物免疫机制概述第12-13页
        1.1.2 PAMP触发的免疫反应(PTI)第13-15页
            1.1.2.1 鞭毛蛋白-OsFLS2介导的免疫第14-15页
            1.1.2.2 细菌延伸因子-EFR介导的免疫第15页
            1.1.2.3 几丁质-LysM结构蛋白介导的免疫第15页
        1.1.3 效应蛋白抑制PTI信号途径第15-16页
        1.1.4 效应蛋白触发的免疫反应(ETI)第16-18页
    1.2 水稻主要病害研究概况第18-20页
        1.2.1 水稻主要细菌性病害第18-20页
            1.2.1.1 水稻白叶枯病第18页
            1.2.1.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第18-19页
            1.2.1.3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第19-20页
        1.2.2 水稻主要真菌性病害第20页
            1.2.2.1 水稻稻瘟病第20页
            1.2.2.2 水稻纹枯病第20页
            1.2.2.3 水稻稻曲病第20页
    1.3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概况第20-22页
    1.4 EF-Tu与EFR研究概况第22-24页
        1.4.1 EF-Tu作为PAMP的首次发现第22页
        1.4.2 模式识别受体AtEFR的发现第22-23页
        1.4.3 AtEFR转基因烟草和番茄的抗病性研究第23-24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水稻中表达AtEFR对细菌延伸因子EF-Tu识别的研究第25-48页
    2.1 实验材料第25-30页
        2.1.1 植物材料第25页
        2.1.2 菌株和引物第25-26页
        2.1.3 培养基和溶液第26-30页
            2.1.3.1 用于培养水稻悬浮细胞的培养基第26-27页
            2.1.3.2 用于Western blot的溶液第27-29页
            2.1.3.3 用于Southern blot的溶液第29页
            2.1.3.4 其它培养基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7页
        2.2.1 植物培养第30页
        2.2.2 水稻悬浮细胞培养第30页
        2.2.3 水稻基因组提取(TPS法)第30页
        2.2.4 水稻总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第30-32页
            2.2.4.1 水稻总RNA提取第30-31页
            2.2.4.2 RNA反转录第31页
            2.2.4.3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31-32页
            2.2.4.4 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水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第32页
        2.2.5 水稻总蛋白提取第32页
        2.2.6 Western blot检测第32-33页
        2.2.7 CTAB法大量提取水稻基因组第33-34页
        2.2.8 突变体Southern blot验证第34-35页
        2.2.9 水稻氧爆发测定第35-36页
            2.2.9.1 水稻悬浮细胞氧爆发测定第35-36页
            2.2.9.2 水稻叶片氧爆发测定第36页
        2.2.10 AtEFR转基因水稻抗病性分析第36-37页
            2.2.10.1 AtEFR转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分析第36页
            2.2.10.2 AtEFR转基因水稻对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抗性分析第36-37页
            2.2.10.3 AtEFR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抗性分析第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6页
        2.3.1 水稻病原细菌elf18和其它病原细菌ef18的序列比对第37-38页
        2.3.2 野生型水稻不能识别水稻病原细菌的elf18第38-39页
        2.3.3 AtEFR转基因水稻的获得及纯合体鉴定第39-40页
            2.3.3.1 AtEFR转基因水稻的获得第39页
            2.3.3.2 AtEFR转基因水稻纯合体的鉴定第39-40页
        2.3.4 AtEFR转基因水稻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第40-41页
            2.3.4.1 AtEFR转基因水稻转录水平检测第40页
            2.3.4.2 AtEFR转基因水稻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第40-41页
        2.3.5 AtEFR转基因水稻的农艺学性状分析第41页
        2.3.6 elf18诱导AtEFR转基因水稻悬浮细胞强烈的氧爆发第41-42页
        2.3.7 elf18诱导AtEFR转基因水稻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第42-43页
        2.3.8 elf18诱导AtEFR转基因水稻成熟叶片MAPK磷酸化第43-44页
        2.3.9 AtEFR转基因水稻抗病性检测第44-46页
            2.3.9.1 elf18预处理增强AtEFR转基因水稻对PX099A的抗病性第44-45页
            2.3.9.2 AtEFR转基因水稻对细菌性褐条病的抗性增强第45页
            2.3.9.3 AtEFR转基因水稻对稻瘟菌的抗病性没有变化第45-46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46-48页
第三章 水稻内源受体对细菌延伸因子EF-Tu识别的研究第48-66页
    3.1 实验材料第48-53页
        3.1.1 植物材料第48页
        3.1.2 菌株和质粒第48-49页
        3.1.3 引物序列第49-52页
        3.1.4 培养基和溶液第52-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58页
        3.2.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3-54页
        3.2.2 用于原核表达的载体构建第54-55页
            3.2.2.1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54页
            3.2.2.2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第54页
            3.2.2.3 目的基因与pGEX-4T-3的连接与转化第54-55页
            3.2.2.4 质粒DNA的提取第55页
        3.2.3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可溶性检测第55-56页
            3.2.3.1 小量法检测蛋白表达第55-56页
            3.2.3.2 蛋白可溶性检测第56页
        3.2.4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56-57页
            3.2.4.1 GST融合蛋白的树脂层析纯化第56页
            3.2.4.2 His融合蛋白的树脂层析纯化第56-57页
            3.2.4.3 融合蛋白透析纯化第57页
            3.2.4.4 融合蛋白过分子筛纯化第57页
        3.2.5 BCA法测蛋白浓度第57-58页
        3.2.6 水稻愈伤氧爆发的测定第5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3.3.1 水稻病原细菌的EF-Tu蛋白可以诱导水稻氧爆发第58-59页
        3.3.2 PX099A的1-175位和226-396位EF-Tu蛋白截断体可以诱导水稻氧爆发第59-60页
        3.3.3 PX099A的226-316位EF-Tu蛋白截断体诱导水稻氧爆发第60-61页
        3.3.4 PX099A的226-300位EF-Tu蛋白截断体诱导水稻氧爆发第61-62页
        3.3.5 PX099A的246-280位蛋白截断体诱导水稻氧爆发第62-63页
        3.3.6 Pst DC3000和Aa RS-1的246-280位蛋白截断体不能诱导水稻氧爆发第63-65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65-66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附录 水稻MAPKKs与MAPKs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第75-110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作者简介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柰酚抗酒精性肝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玉米叶片数遗传结构的解析及目标QTL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