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6页 |
1.1.1 桩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1.2 桩的工程质量问题及危害 | 第14-16页 |
1.2 基桩动测技术的发展 | 第16-20页 |
1.3 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技术 | 第20-24页 |
1.3.1 基本原理 | 第20页 |
1.3.2 测试系统 | 第20-21页 |
1.3.3 现场检测 | 第21-22页 |
1.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1.4 结构损伤识别概率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本文内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竖向脉冲作用下基桩动力响应理论研究 | 第35-66页 |
2.1 概述 | 第35页 |
2.2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激振特性研究 | 第35-43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35-37页 |
2.2.2 模拟锤击激振的脉冲函数 | 第37页 |
2.2.3 不同锤型的激振特性分析 | 第37-43页 |
2.3 一维弹性杆的行波法 | 第43-48页 |
2.3.1 一维弹性杆运动方程的D’Alembert解 | 第43-44页 |
2.3.2 基于D’Alembert解的基桩动力响应分析 | 第44-46页 |
2.3.3 应力波在不同阻抗界面的反射和透射 | 第46-48页 |
2.3.4 行波法的局限性 | 第48页 |
2.4 基桩动力响应分析的有限元法 | 第48-52页 |
2.4.1 桩-土体系的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48-50页 |
2.4.2 基于广义Voigt体模拟桩侧土体的有限元模型 | 第50-51页 |
2.4.3 基桩动力响应分析有限元法的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2.5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 | 第52-59页 |
2.5.1 土体模型的介绍 | 第52-53页 |
2.5.2 桩-土体系的计算模型 | 第53-55页 |
2.5.3 桩端土体及桩侧土体的数值方程 | 第55-57页 |
2.5.4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材料阻尼和横向惯性的运动方程及解答 | 第57-59页 |
2.5.5 程序实现 | 第59页 |
2.6 数值算例对比分析 | 第59-64页 |
2.6.1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与一维弹性杆的行波法的比较 | 第60-62页 |
2.6.2 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基桩动力问题解析解法与有限元法的比较 | 第62-6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桩损伤识别的定量方法 | 第66-92页 |
3.1 概述 | 第66页 |
3.2 基桩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66-68页 |
3.3 钢筋混凝土桩缺陷类型及模型化 | 第68-73页 |
3.3.1 灌注桩的缺陷类型及产生原因 | 第69-71页 |
3.3.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损伤模式 | 第71-72页 |
3.3.3 基桩缺陷的模型化 | 第72-73页 |
3.4 基桩损伤识别的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 | 第73-77页 |
3.4.1 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指纹法的基本概念 | 第73-74页 |
3.4.2 基桩损伤识别 | 第74-77页 |
3.5 试验研究 | 第77-90页 |
3.5.1 模型试验 | 第77-82页 |
3.5.2 数值试验 | 第82-9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 | 第92-135页 |
4.1 概述 | 第92页 |
4.2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 第92-101页 |
4.2.1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 第92-94页 |
4.2.2 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 第94-101页 |
4.3 基桩损伤识别的可靠度方法 | 第101-105页 |
4.3.1 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的定义 | 第101-102页 |
4.3.2 功能函数 | 第102-103页 |
4.3.3 响应面-蒙特卡罗法 | 第103-105页 |
4.4 基于给定可靠度的基桩损伤识别精度分析 | 第105-106页 |
4.5 考虑概率意义的基桩完整性分类 | 第106-111页 |
4.5.1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传统方法 | 第106-107页 |
4.5.2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概率分析 | 第107-109页 |
4.5.3 概率意义下的基桩完整性分类方法 | 第109-111页 |
4.6 程序实现 | 第111-113页 |
4.7 数值算例 | 第113-123页 |
4.7.1 工程概况 | 第113-114页 |
4.7.2 随机参数及其统计特征 | 第114-115页 |
4.7.3 基桩损伤识别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5-118页 |
4.7.4 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分析 | 第118-119页 |
4.7.5 基于预定可靠度的基桩损伤识别分析 | 第119-120页 |
4.7.6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判定概率分析 | 第120-123页 |
4.8 基桩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在灌注桩工程中的应用 | 第123-132页 |
4.8.1 工程概况 | 第123-124页 |
4.8.2 测试结果与参数识别 | 第124-125页 |
4.8.3 基桩损伤识别的确定性分析 | 第125-127页 |
4.8.4 基桩损伤识别的可靠度分析 | 第127-130页 |
4.8.5 基桩完整性分类的判定概率分析 | 第130-132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135-138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5-137页 |
5.1.1 主要工作 | 第135-136页 |
5.1.2 主要创新点 | 第136页 |
5.1.3 主要结论 | 第136-137页 |
5.2 今后研究方向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附件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