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群众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 | 第13-26页 |
一、理论渊源 | 第13-17页 |
(一)批判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第13-14页 |
(二)继承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14-16页 |
(三)融合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 第16-17页 |
二、时代背景 | 第17-21页 |
(一)世情的变化 | 第17-18页 |
(二)国情的变化 | 第18-19页 |
(三)党情的变化 | 第19-21页 |
三、实践基础 | 第21-26页 |
(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 第21-22页 |
(二)“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 | 第22页 |
(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 第22-24页 |
(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 第26-40页 |
一、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 第26-30页 |
(一)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 | 第26-27页 |
(二)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 | 第27-29页 |
(三)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主体 | 第29-30页 |
二、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30-33页 |
(一)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 第30-31页 |
(二)紧紧依靠人民谋发展 | 第31-33页 |
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33-36页 |
(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 第33-34页 |
(二)“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 第34-36页 |
四、大力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 第36-40页 |
(一)“深、实、细、准、效”开展调查研究 | 第36-37页 |
(二)“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 第40-46页 |
一、有利于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永葆生机与活力 | 第40-42页 |
二、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 第42-43页 |
三、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 第43-44页 |
四、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