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价值旨归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黑格尔理性的人 | 第13-15页 |
一、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 | 第13-14页 |
二、人的劳动本质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 第15-17页 |
一、人的绝对本质:类 | 第15-16页 |
二、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 | 第17-18页 |
第四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本质的初探 | 第20-21页 |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性抽象的人的批判 | 第21-24页 |
一、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第22-23页 |
二、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社会存在物的揭示 | 第24-26页 |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4-25页 |
二、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个人的确立 | 第26-28页 |
一、现实的个人 | 第26-27页 |
二、人的需要本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内容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人的自然属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人的社会属性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人的历史属性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人的实践属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价值 | 第33-3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3-35页 |
一、实现了人学思想上革命性的变革 | 第33-34页 |
二、确立了人学基本概念范畴的转向 | 第34页 |
三、深化了对“人性”的认识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5-38页 |
一、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二、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了指导方向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