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司笃克氏棉杂种回交后代外源染色体传递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本文所用的主要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3-30页
    第一节 棉花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第13-23页
        1.棉属的种质资源第13-17页
            1.1 棉属种质资源的分类第13-14页
            1.2 棉属的起源第14-15页
            1.3 棉属的多倍体起源第15-16页
            1.4 野生棉的优良性状第16-17页
            1.5 野生棉资源的利用第17页
        2.棉属远缘杂交第17-23页
            2.1 棉花缘杂交的利用第17-20页
                2.1.1 高产育种第18页
                2.1.2 高质量纤维育种第18页
                2.1.3 抗虫育种第18-19页
                2.1.4 抗病育种第19-20页
                2.1.5 腺体缓发育种第20页
                2.1.6 其他方面的育种第20页
            2.2 远缘杂交的障碍及解决途径第20-23页
                2.2.1 克服棉属远缘杂种不育的解决方法第20-21页
                2.2.2 棉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第21-22页
                2.2.3 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及解决方法第22-23页
    第二节 异源附加系种质的创建与利用第23-29页
        1.异源附加系的特点第23-24页
        2.异源附加系种质的培育第24-29页
            2.1 异源附加系的培育方法第24-25页
                2.1.1 常规法第24页
                2.1.2 桥梁亲本法第24页
                2.1.3 单倍体法第24页
                2.1.4 细胞融合法第24页
                2.1.5 双重单体或多重单体附加法第24-25页
            2.2 异源附加系的鉴定方法第25-26页
                2.2.1 形态学标记第25页
                2.2.2 生化标记第25页
                2.2.3 分子标记第25-26页
                2.2.4 细胞学标记第26页
                2.2.5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第26页
            2.3 异附加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第26-29页
                2.3.1 遗传渐渗应用于育种项目的有益基因第27页
                2.3.2 基因定位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的应用第27页
                2.3.3 外源染色体的配对与重组第27-28页
                2.3.4 构建外源染色体文库第28-29页
    第三节 司笃克氏棉在棉花育种中的利用第29-30页
        1.1 司笃克氏棉的分布与特性第29页
        1.2 司笃克氏棉的利用现状第29-30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0-31页
第二篇 研究报告第31-70页
    1.材料与方法第31-39页
        1.1 材料第31页
        1.2 方法第31-39页
            1.2.1 陆地棉—司笃克氏棉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第32-35页
            1.2.2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第35-38页
            1.2.3 回交后代性状调查第38-39页
            1.2.4 司笃克氏棉E组染色体在陆地棉TM-1中的传递率的统计第39页
            1.2.5 外源染色体在内源染色体背景中的分布第39页
            1.2.6 异源染色体的命名方法第39页
    2.结果与分析第39-66页
        2.1 GISH鉴定的结果第39-42页
            2.1.1 回交世代外源染色体附加条数GISH鉴定第41-42页
        2.2 司笃克氏棉多态性引物的筛选第42-46页
        2.3 BC_2和BC_3群体外源染色体的传递率情况第46-47页
        2.4 GISH和SSR对所有世代的鉴定第47-51页
        2.5 部分生物学性状观察第51-65页
            2.5.1 白化现象第51-55页
            2.5.2 柱头外露现象第55-56页
            2.5.3 花后柱头不脱落现象第56-58页
            2.5.4 叶裂拱起现象第58-60页
            2.5.5 花瓣腺体特征第60-61页
            2.5.6 BC_2群体的其他性状第61-62页
            2.5.7 单染色体异附加系性状第62-64页
            2.5.8 F_1六倍体、五倍体、BC_2和BC_3世代杂交收种情况统计第64-65页
        2.6 A、D和E基因组在细胞分裂中期的空间分布情况第65-66页
    3.讨论第66-70页
        3.1 司笃克氏棉五倍体、六倍体、BC_1以及BC_2的染色体空间排布第66-67页
        3.2 BC_2及BC_3世代同陆地棉TM-1回交收种的困难第67-68页
        3.3 部分司笃克氏棉染色体对回交后代表型的调控第68-70页
创新之处和不足点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陆地棉-比克氏棉单体附加系的培育
下一篇:异源表达棉花GhMAC3基因拟南芥抗旱抗热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