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稻曲病在国内外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 | 第14-16页 |
1.1.1 稻曲病在国内外的发生 | 第14页 |
1.1.2 稻曲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 第14-15页 |
1.1.3 稻曲毒素 | 第15-16页 |
1.2 稻曲病菌分类地位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1.2.1 稻曲病菌的分类地位 | 第16页 |
1.2.2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1.3 稻曲病菌的侵染 | 第18-21页 |
1.3.1 稻曲病菌系统侵染与局部侵染 | 第18-19页 |
1.3.2 侵染过程 | 第19-20页 |
1.3.3 营养方式 | 第20页 |
1.3.4 稻曲病的转主寄主 | 第20-21页 |
1.4 稻曲病的接种及发病过程 | 第21-22页 |
1.5 稻曲病菌菌核的形成、萌发及在生活史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1.5.1 菌核的形成 | 第22页 |
1.5.2 菌核的萌发 | 第22-23页 |
1.6 稻曲病的防治措施 | 第23-26页 |
1.6.1 农业防治 | 第24页 |
1.6.2 化学防治 | 第24页 |
1.6.3 生物防治 | 第24-25页 |
1.6.4 利用生防菌防治稻曲病害的研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一株芽孢杆菌及其分泌物对稻曲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26-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拮抗菌的鉴定 | 第26页 |
2.2.2 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的菌株对稻曲病菌的抑制情况 | 第26-27页 |
2.2.3 拮抗菌株分泌物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第27页 |
2.2.4 田间效果测定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7-31页 |
2.3.1 拮抗菌的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2.3.2 对峙培养结果 | 第28页 |
2.3.3 拮抗菌株分泌物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第28-30页 |
2.3.4 田间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稻曲病菌菌核降解菌的筛选和防效测定 | 第32-53页 |
3.1 菌核萌发的长期观察 | 第32-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1.3 对稻曲病菌菌核萌发情况的观察 | 第32-34页 |
3.1.4 讨论 | 第34-36页 |
3.2 逆境条件下稻曲病菌休眠状态的形成 | 第36-42页 |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6页 |
3.2.2 实验结果 | 第36-40页 |
3.2.3 讨论 | 第40-42页 |
3.3 降解稻曲病菌菌核的生防菌的筛选与降解机制分析 | 第42-53页 |
3.3.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5页 |
3.3.2 结果和分析 | 第45-51页 |
3.3.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