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章综述 | 第14-29页 |
1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29页 |
1.1 世界各地稻曲病的分布 | 第14页 |
1.2 稻曲病的症状与危害 | 第14-16页 |
1.2.1 症状 | 第14-15页 |
1.2.2 危害 | 第15-16页 |
1.3 稻曲病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19页 |
1.3.1 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 第16-17页 |
1.3.2 产孢类型和病原特征 | 第17-18页 |
1.3.3 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 | 第18-19页 |
1.3.4 白化菌株 | 第19页 |
1.4 稻曲病菌菌核 | 第19-20页 |
1.4.1 菌核的形成 | 第19-20页 |
1.4.2 菌核的萌发 | 第20页 |
1.5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 第20-24页 |
1.5.1 稻曲病的越冬和初侵染源 | 第20-21页 |
1.5.2 稻曲病菌的侵染时期和侵染机制 | 第21-24页 |
1.5.3 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 | 第24页 |
1.6 稻曲病的人工接种及接种方法的优化 | 第24-25页 |
1.7 水稻与稻曲病菌的互作机制 | 第25页 |
1.8 稻曲病的防治 | 第25-29页 |
1.8.1 选用抗病品种 | 第25-26页 |
1.8.2 农业防治 | 第26-27页 |
1.8.3 化学防治 | 第27页 |
1.8.4 生物防治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29-58页 |
2 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对稻曲病菌及稻曲球生防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29-4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供试的稻曲球和菌株 | 第30-3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稻曲球表面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31页 |
2.2.2 候选菌株的功能验证 | 第31页 |
2.2.3 菌株的rDNA-ITS测定 | 第31-32页 |
2.2.4 生防真菌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2页 |
2.2.5 田间稻曲球降解试验 | 第32-33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33-41页 |
2.3.1 稻曲球上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33-35页 |
2.3.2 候选菌株的功能验证 | 第35-38页 |
2.3.3 菌株的rDNA-ITS测定 | 第38页 |
2.3.4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8-39页 |
2.3.5 田间稻曲球降解试验 | 第39-41页 |
2.4 讨论 | 第41页 |
2.5 总结与展望 | 第41-43页 |
3 稻曲病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43-58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3.1.1 供试植物 | 第4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1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采集 | 第44页 |
3.2.2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观察和测量 | 第44页 |
3.2.3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5-55页 |
3.3.1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倒二叶和旗叶的穗鞘周长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3.3.2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倒二叶和旗叶穗鞘最粗处叶鞘的闭合程度、叶鞘夹角及叶鞘周长的数据分析 | 第47-50页 |
3.3.3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穗长及着力密度的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3.3.4 孕穗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倒二叶和旗叶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叶片夹角的数据分析 | 第51-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3.5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