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工业微生物学论文

微生物转化甘油合成1,3-丙二醇和乳酸的应用基础研究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符号说明第19-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2页
    1 甘油的生产与应用第20-24页
        1.1 甘油的生产第20-21页
        1.2 甘油的应用第21-24页
    2 1,3-丙二醇的应用与生物合成第24-28页
        2.1 1,3-丙二醇的应用第24页
        2.2 1,3-丙二醇的化学合成第24-25页
        2.3 1,3-丙二醇的生产菌株和合成途径第25-26页
        2.4 代谢工程在1,3-丙二醇生产中的应用第26-28页
    3 乳酸的应用与生物合成第28-30页
        3.1 乳酸的应用第28-29页
        3.2 乳酸的生产菌株和合成途径第29-30页
    4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4.1 立题背景第30页
        4.2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1,3-丙二醇生产菌基因组测序及dha基因簇序列分析第32-46页
    1 前言第32-3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2.1 主要试剂第33页
        2.2 主要仪器第33页
        2.3 菌株筛选及培养方法第33-35页
        2.4 基因组提取及测序第35-37页
        2.5 基因组序列的拼接第37页
        2.6 基因组序列的注释第37-38页
    3 结果和讨论第38-43页
        3.1 三株1,3-丙二醇生产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和拼接第38页
        3.2 三株1,3-丙二醇生产菌株基因组序列的注释和分析第38-40页
        3.3 不同来源的dha基因簇比较分析第40-43页
        3.4 1,3-丙二醇合成关键酶的进化树分析第43页
    4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三章 代谢工程改造产酸克雷伯氏菌联产D-乳酸和1,3-丙二醇第46-88页
    1 前言第46-4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7-60页
        2.1 主要试剂第47页
        2.2 主要仪器第47-48页
        2.3 菌株及培养方法第48-51页
        2.4 E.coli感受态的制备方法第51-52页
        2.5 E.coli转化方法第52页
        2.6 K.oxytoca基因敲除质粒pKR6K_(Cm)的构建第52-53页
        2.7 K.oxytoca中敲除基因第53-58页
        2.8 分批补料发酵第58-59页
        2.9 分批补料发酵条件优化第59页
        2.10 发酵底物、产物及副产物分析第59-6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0-86页
        3.1 K.oxytoca PDL-0的甘油发酵及产物分析第60-61页
        3.2 联产产物的选择第61-65页
        3.3 突变株PDL-1的构建第65-69页
        3.4 突变株PDL-1的甘油代谢分析第69-70页
        3.5 突变株PDL-2的构建第70-72页
        3.6 突变株PDL-2的甘油代谢分析第72-73页
        3.7 突变株PDL-3的构建第73-74页
        3.8 突变株PDL-3的甘油代谢分析第74-75页
        3.9 突变株PDL-4的构建第75-77页
        3.10 突变株PDL-4的甘油代谢分析第77页
        3.11 突变株PDL-5的构建第77-79页
        3.12 突变株PDL-5的甘油代谢分析第79-80页
        3.13 突变株PDL-6的构建第80-81页
        3.14 突变株PDL-6的甘油代谢分析第81-83页
        3.15 联产1,3-丙二醇及D-乳酸的发酵条件优化第83-84页
        3.16 分批补料发酵联产1,3-丙二醇及D-乳酸第84-86页
    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利用代谢工程改造的产酸克雷伯氏菌联产L-乳酸和1,3-丙二醇第88-114页
    1 前言第88-9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0-97页
        2.1 主要试剂第90页
        2.2 主要仪器第90页
        2.3 菌株及培养方法第90-93页
        2.4 K.oxytoca基因组中替换基因第93-94页
        2.5 K.oxytoca感受态制备及电转方法第94-95页
        2.6 乳酸脱氢酶酶活测定第95-96页
        2.7 粗酶液总蛋白测定第96页
        2.8 组成型表达L-乳酸脱氢酶菌株的构建第96-97页
        2.9 分批补料发酵第9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97-110页
        3.1 K.oxytoca PDL-5基因组水平上ldhL置换ldhD第97-99页
        3.2 突变株PDL-7的甘油代谢分析第99-101页
        3.3 表达不同来源的L-乳酸脱氢酶的菌株构建第101-105页
        3.4 不同来源的L-乳酸脱氢酶的工作效果检测第105页
        3.5 组成型表达B.coagulans 2-6来源的L-乳酸脱氢酶第105-108页
        3.6 突变株PLL分批发酵联产L-乳酸和1,3-PD第108页
        3.7 突变株PLL分批补料发酵联产L-乳酸和1,3-PD第108-110页
    4 本章小结第110-114页
第五章 二醇梭菌共发酵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和甘油高转化率生产1,3-丙二醇第114-140页
    1 前言第114-1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5-122页
        2.1 主要试剂第115-116页
        2.2 主要仪器第116页
        2.3 菌株及培养方法第116-117页
        2.4 分批共发酵甘油和糖第117-118页
        2.5 分批补料共发酵甘油与玉米秸秆水解液第118页
        2.6 分析测试方法第118页
        2.7 dhaB1、dhaD及dhaT转录水平分析第118-120页
        2.8 胞内NADH/NAD~+水平变化检测第120-12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22-138页
        3.1 甘油与葡萄糖、木糖或阿拉伯糖共发酵第122-126页
        3.2 甘油与~(13)C-葡萄糖共发酵第126-128页
        3.3 甘油与混合糖共发酵第128-130页
        3.4 甘油-混合糖共发酵对dhaB1、dhaD及dhaT转录水平影响第130-131页
        3.5 甘油-混合糖共发酵对胞内NADH/NAD~+的影响第131页
        3.6 甘油与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添加比例优化第131-134页
        3.7 分批补料共发酵甘油与玉米秸秆水解液第134-137页
        3.8 分批补料共发酵粗甘油与玉米秸秆水解液第137-138页
        3.9 使用不同底物生产1,3-丙二醇的对比第138页
    4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铜绿假单胞菌乳酸代谢调控蛋白LldR的结构预测、结晶及X-射线衍射分析第140-160页
    1 前言第140-14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41-147页
        2.1 主要试剂第141-142页
        2.2 主要仪器第142页
        2.3 菌株及培养方法第142-144页
        2.4 LldR蛋白的序列相似性网络分析(SSNP)第144页
        2.5 LldR蛋白的结构分析第144页
        2.6 PLldR及PLldR_(fold)基因的克隆第144-145页
        2.7 PLldR及PLldR_(fold)蛋白的表达第145页
        2.8 PLldR蛋白的纯化第145-146页
        2.9 PLldR蛋白结晶条件初筛第146页
        2.10 PLldR蛋白的单晶挑选及X-射线衍射第146-14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47-158页
        3.1 LldR同源蛋白的序列相似性网络分析第147页
        3.2 LldR同源蛋白的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结构预测第147-152页
        3.3 PLldR的表达及纯化第152-156页
        3.4 PLldR的结晶及X-射线衍射分析第156-158页
    4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4页
结束语第174-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8-180页
附表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阴沟肠杆菌2,3-丁二醇合成基因簇的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组蛋白修饰酶GmFLD和HDA6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