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7页 |
1 阴沟肠杆菌特性 | 第15-16页 |
1.1 阴沟肠杆菌的生理特性及分布 | 第15页 |
1.2 阴沟肠杆菌的应用 | 第15-16页 |
2 2,3-丁二醇基因簇分布及2,3-丁二醇合成生理意义 | 第16-19页 |
2.1 2,3-丁二醇合成途径 | 第16页 |
2.2 2,3-丁二醇基因簇结构及分布 | 第16-18页 |
2.3 2,3-丁二醇基因簇调控 | 第18-19页 |
2.4 2,3—丁二醇合成生理意义 | 第19页 |
3 2,3-丁二醇衍生化合物的微生物法生产 | 第19-22页 |
3.1 乙偶姻的简介及用途 | 第19-20页 |
3.2 乙偶姻的微生物法生产 | 第20-21页 |
3.3 双乙酰的简介及用途 | 第21-22页 |
3.4 双乙酰的微生物法生产 | 第22页 |
4 乙酸代谢溢流 | 第22-27页 |
4.1 乙酸代谢溢流简介 | 第22-24页 |
4.2 乙酸代谢溢流产生机理 | 第24-26页 |
4.3 微生物乙酸溢流对工业化生产的不良影响及消除 | 第26-27页 |
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7页 |
第二章 代谢工程改造阴沟肠杆菌生产乙偶姻的研究 | 第37-71页 |
1 引言 | 第37-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51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9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2.3 菌株与质粒 | 第39-42页 |
2.4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42页 |
2.5 引物合成 | 第42-43页 |
2.6 基因敲除 | 第43-45页 |
2.7 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45-47页 |
2.8 启动子库构建 | 第47页 |
2.9 酶活性分析 | 第47-48页 |
2.10 本章所用化合物的定量 | 第48-49页 |
2.11 胞内NADH/NAD~+检测 | 第49-5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5页 |
3.1 代谢途径重构提高乙偶姻的产量 | 第51-54页 |
3.2 外源表达NADH氧化酶NOX实现胞内NAD~+的再生 | 第54页 |
3.3 精细调控NOX的表达提高乙偶姻的产率 | 第54-56页 |
3.4 通过阻断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乙偶姻的产率 | 第56-57页 |
3.5 利用葡萄糖为碳源生产分批补料发酵乙偶姻 | 第57-59页 |
3.6 消除碳源代谢阻遏效应构建乙偶姻生产工程菌 | 第59-60页 |
3.7 利用纤维素水解液为碳源分批补料发酵生产乙偶姻 | 第60-61页 |
3.8 各菌株发酵生产乙偶姻能力比较 | 第61-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第三章 代谢工程改造阴沟肠杆菌生产双乙酰的研究 | 第71-90页 |
1 引言 | 第71-7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8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72-73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页 |
2.3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73-75页 |
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75页 |
2.5 基因敲除实验 | 第75-76页 |
2.6 酶活力测定实验 | 第76-77页 |
2.7 本章涉及化合物的定量实验 | 第77-7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3.1 阴沟肠杆菌SDM具有生产双乙酰的潜力 | 第78-80页 |
3.2 基因敲除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budA | 第80页 |
3.3 双乙酰还原酶DR-Ⅰ敲除对双乙酰产量的而影响 | 第80-81页 |
3.4 双乙酰还原酶DR-Ⅱ敲除对双乙酰产量的影响 | 第81-83页 |
3.5 批次发酵验证菌株SDM (△budA△budC)双乙酰产生能力 | 第83-84页 |
3.6 Fe~(3+)加入时间对双乙酰产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3.7 最适宜条件下分批发酵生产双乙酰 | 第85页 |
3.8 双乙酰生产菌株比较 | 第85-8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四章 2,3-丁二醇合成缓解乙酸溢流机制的研究 | 第90-132页 |
1 引言 | 第90-9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1-109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91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1-92页 |
2.3 菌株和质粒 | 第92-95页 |
2.4 引物合成 | 第95-96页 |
2.5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96-97页 |
2.6 基因敲除 | 第97-98页 |
2.7 电转方法 | 第98-99页 |
2.8 胞内NADH/NAD~+检测 | 第99页 |
2.9 胞内pH检测 | 第99-100页 |
2.10 同位素检测 | 第100-101页 |
2.11 活/死细胞检测 | 第101-103页 |
2.12 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103-104页 |
2.13 蛋白浓度检测 | 第104页 |
2.14 凝胶阻滞实验 | 第104-105页 |
2.1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105-106页 |
2.16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106-108页 |
2.17 发酵液产物检测 | 第108-109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09-128页 |
3.1 阴沟肠杆菌SDM中2,3-丁二醇合成基因簇的生理意义探究 | 第109-110页 |
3.2 2,3-丁二醇合成基因簇参与乙酸溢流消除过程 | 第110-112页 |
3.3 2,3-丁二醇合成为乙酸降解生成乙醇提供NADH参与乙酸溢流消除 | 第112-116页 |
3.4 全局调控蛋白参与乙酸溢流消除 | 第116-118页 |
3.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探究上游调控蛋白调控基因 | 第118-121页 |
3.6 凝胶阻滞实验 | 第121-123页 |
3.7 E.cloacae SDM乙酸溢流消除相关蛋白的转录调控机制 | 第123-125页 |
3.8 乙酸溢流消除对E.cloacae SDM生理意义研究 | 第125-126页 |
3.9 乙酸溢流消除机制模型的普适性研究 | 第126-127页 |
3.10 乙酸溢流消除机制的应用广泛性 | 第127-12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结束语 | 第132-134页 |
附录 | 第134-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论文发表及专利发表 | 第144-145页 |
附件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