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黑曲霉α-L-鼠李糖苷酶热稳定性定向进化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2-20页
    1.1 α-L-鼠李糖苷酶第12-14页
        1.1.1 α-L-鼠李糖苷酶的空间结构分析第12-13页
        1.1.2 α-L-鼠李糖苷酶的作用机制第13页
        1.1.3 α-L-鼠李糖苷酶的来源及其理化性质第13页
        1.1.4 α-L-鼠李糖苷酶的应用第13-14页
    1.2 酶工程技术之定向进化第14-17页
        1.2.1 半理性设计第14-16页
        1.2.2 理性设计第16-17页
    1.3 蛋白质同源建模第17-18页
        1.3.1 同源建模步骤第18页
        1.3.2 同源建模软件第1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1 α-L-鼠李糖苷酶突变库的构建及筛选第19页
        1.5.2 α-L-鼠李糖苷酶二级结构的预测及三级结构的建模第19页
        1.5.3 热稳定提高突变体定点突变的研究第19页
        1.5.4 WT及突变体酶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第19-20页
第2章 α-L-鼠李糖苷酶突变库的构建及筛选第20-34页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20-22页
        2.1.1 菌株及载体第20页
        2.1.2 主要仪器第20-21页
        2.1.3 主要试剂第21页
        2.1.4 培养基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8页
        2.2.1 突变α-L-鼠李糖苷酶基因的获得第22页
        2.2.2 易错PCR第22-23页
        2.2.3 突变率的测定第23页
        2.2.4 突变α-L-鼠李糖苷酶基因pPIC9K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3页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3-24页
        2.2.6 双酶切后pPIC9K及易错PCR产物的连接第24页
        2.2.7 pPIC9K与易错产物的转化第24页
        2.2.8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24页
        2.2.9 重组质粒pPIC9K-rhaep的电击转化第24页
        2.2.10 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4-25页
        2.2.11 电转化第25页
        2.2.12 pPIC9K-rhaep/GS115阳性克隆的筛选第25-26页
        2.2.13 α-L-鼠李糖苷酶突变体库的高通量筛选第26-27页
        2.2.14 突变体测序结果第27-28页
    2.3 结果和分析第28-32页
        2.3.1 易错PCR(epPCR)条件的确定第28页
        2.3.2 利用易错PCR进行突变文库的构建第28-29页
        2.3.3 突变库的筛选第29-30页
        2.3.4 pNP标准曲线第30-31页
        2.3.5 突变体突变区域的确定第31-32页
    2.4 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二级结构的预测及三级结构的建模第34-45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4页
        3.1.1 二级结构预测服务第34页
        3.1.2 序列比对和同源建模模板搜索服务器第34页
    3.2 三级结构建模第34页
        3.2.1 三级结构模型构建软件第34页
        3.2.2 三级结构模型评估第34页
    3.3 软件第34-35页
    3.4 方法第35-36页
        3.4.1 二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35页
        3.4.2 三级结构的建模第35页
        3.4.3 模型的优化第35-36页
    3.5 结果和分析第36-43页
        3.5.1 二级结构的预测第36-38页
        3.5.2 模板的搜索第38-39页
        3.5.3 三级结构的建模第39-41页
        3.5.4 模型的评价第41-43页
    3.6 小结第43-45页
第4章 D80N/V529A定点突变的研究第45-57页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45页
        4.1.1 菌株及载体第45页
        4.1.2 主要仪器第45页
    4.2 实验方法第45-48页
        4.2.1 重叠PCR法构建单点突变第45-46页
        4.2.2 上下游片段的重叠PCR第46-47页
        4.2.3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双酶切第47页
        4.2.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第47页
        4.2.5 单点突变的大肠杆菌转化实验第47页
        4.2.6 单点突变的真核表达第47页
        4.2.7 重组酶及r-Rha1的分离纯化第47页
        4.2.8 SDS-PAGE电泳分析第47-48页
        4.2.9 突变体热稳性的研究第48页
        4.2.10 突变位点的微观研究第48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8-56页
        4.3.1 定点突变结果第48-50页
        4.3.2 pPIC9k-各点突变/DH5α阳性克隆第50-51页
        4.3.3 pPIC9k-各突变体的真核表达第51-52页
        4.3.4 突变体的SDS-PAGE分析第52页
        4.3.5 WT及突变体热稳定性的研究第52-54页
        4.3.6 突变位点的研究,第54-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WT及突变体酶学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第57-70页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59页
        5.2.1 WT及各突变体的最适pH第57页
        5.2.2 WT及各突变体的pH稳定性第57页
        5.2.3 WT及各突变体的最适温度第57页
        5.2.4 WT及各突变体酶活的测定第57-58页
        5.2.5 金属离子对WT及各突变体水解人工底物的影响第58页
        5.2.6 效应物对WT及各突变体水解人工底物的影响第58页
        5.2.7 WT及突变体酶的应用第58-59页
    5.3 结果和分析第59-68页
        5.3.1 WT及突变体活性的研究第59页
        5.3.2 WT及突变体的最适温度的研究第59-60页
        5.3.3 WT及突变体最适pH的研究第60页
        5.3.4 WT及突变体pH稳定性的研究第60-61页
        5.3.5 金属离子对WT及突变体影响作用的研究第61-62页
        5.3.6 效应物对WT及突变体影响作用的研究第62-64页
        5.3.7 WT及突变体的应用第64-68页
    5.4 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向进化提高Pseudoalteromonas carrageenovora芳香基硫酸酯酶热稳定性的研究
下一篇: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Ⅱ型毒素—抗毒素基因对asr0757/alr0758的研究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