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屈曲和后屈曲 | 第14-16页 |
1.2.2 功能梯度材料 | 第16-19页 |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论文安排及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功能梯度梁、路面模型与热屈曲热后屈曲理论分析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功能梯度梁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功能梯度材料模型 | 第22-23页 |
2.2.2 梁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理论 | 第23-26页 |
2.3 连续功能梯度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理论 | 第26-29页 |
2.3.1 连续功能梯度路面模型 | 第26-27页 |
2.3.2 连续功能梯度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理论 | 第27-29页 |
2.4 两种铰接形式功能梯度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理论 | 第29-33页 |
2.4.1 两种铰接形式功能梯度路面模型 | 第29-30页 |
2.4.2 两种铰接形式功能梯度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理论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连续功能梯度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有限元模拟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3 数值模拟的可行性验证与收敛性分析 | 第37-39页 |
3.4 几何及材料参数对连续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39-46页 |
3.4.1 材料分布对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2 重力G与摩擦f对连续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3 功能梯度材料属性对连续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4 缺陷幅值w~*对连续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长厚比L/H对连续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两种铰接功能梯度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有限元模拟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4.3 数值模拟的可行性验证与收敛性分析 | 第50-52页 |
4.4 几何参数对两种铰接形式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52-57页 |
4.4.1 功能梯度材料属性对铰接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52-56页 |
4.4.2 路面总厚度H对两种铰接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温度梯度场对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59-67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非均匀温度场的建立 | 第59-62页 |
5.3 连续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受温度梯度场影响 | 第62-64页 |
5.4 两种铰接形式路面热屈曲与热后屈曲受温度梯度场影响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页 |
6.3 展望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