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辆制造用材料论文

高速列车用喷射沉积铝硅复合材料制动盘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发展概况第10-13页
        1.1.1 高速列车制动盘材料第11-12页
        1.1.2 制动盘失效形式第12-13页
    1.2 喷射沉积SiC_P/Al-Si复合材料第13-18页
        1.2.1 喷射沉积制备第13-14页
        1.2.2 增强体对复合材料的强化作用第14-16页
        1.2.3 复合材料屈服强度的影响因素第16-18页
    1.3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第18-23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疲劳寿命预测的理论方法第19-22页
        1.3.3 疲劳寿命预测的有限元仿真方法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基于SiC颗粒尺寸的铝硅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预测模型第24-38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SiC颗粒尺寸对铝硅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第24-27页
    2.3 强化模型第27-34页
        2.3.1 基于直接强化的剪切滞后模型第27页
        2.3.2 基于间接强化的位错增殖模型第27-28页
        2.3.3 几何必须位错与颗粒尺寸的关系第28-32页
        2.3.4 几何必须位错与屈服强度的关系第32-34页
        2.3.5 基于混合强化的屈服强度模型第34页
    2.4 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的比较第34-37页
    2.5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SiC颗粒尺寸的铝硅复合材料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第38-4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低周疲劳循环应力-应变特性第38-40页
    3.3 颗粒强化与约束机制第40-43页
    3.4 低周疲劳裂纹扩展第43-44页
        3.4.1 裂纹扩展局部驱动力第43-44页
        3.4.2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第44页
        3.4.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第44页
    3.5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建立第44-45页
    3.6 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比较第45-46页
    3.7 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高速列车制动盘疲劳寿命预测第48-67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制动盘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能第48-49页
        4.2.1 几何尺寸第48-49页
        4.2.2 材料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第49页
    4.3 温度场计算第49-57页
        4.3.1 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第49-51页
        4.3.2 计算结果第51-57页
    4.4 强度计算第57-64页
        4.4.1 计算载荷第57-58页
        4.4.2 计算模型第58-59页
        4.4.3 计算结果第59-64页
    4.5 低循环疲劳寿命计算第64-65页
    4.6 小结第65-67页
全文总结第67-69页
    结论第67-68页
    创新之处第68页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penCV的自动循迹无人机
下一篇:基于状态空间模型进化算法的轨道交通优化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