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绪论 | 第17-23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7-19页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本文的重点、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当代伦理论争之议题 | 第23-45页 |
第一节 孔孟“亲亲相隐”思想意涵诠释与伦理价值倾向 | 第24-28页 |
一、孔孟“亲亲相隐”“血亲团体伦理”之争 | 第24-27页 |
二、本相伦理学与儒家伦理论争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儒家“亲亲相隐”伦理政治文化的正当性 | 第28-34页 |
一、儒家“亲亲相隐”伦理政治体制文化的正当性之争 | 第29-32页 |
二、中西方隐亲观念与容隐制比较的论争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理解与评价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文化价值观 | 第34-44页 |
一、理解与评价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中西哲学文化观论争 | 第34-39页 |
二、理解与评价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历史文化观论争 | 第39-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孔孟“亲亲相隐”思想的经典诠释脉络 | 第45-86页 |
第一节 孔孟“亲亲相隐”思想主张的原始意涵分析 | 第46-54页 |
一、《论语》“父子互隐”章思想意涵分析 | 第47-51页 |
二、《孟子》“封象有庳”与“窃负而逃”章思想意涵分析 | 第51-54页 |
第二节孔孟“亲亲相隐”思想的汉学诠释 | 第54-63页 |
一、《论语》“父子互隐”章思想训释 | 第55-59页 |
二、《孟子》“封象有庳”与“窃负而逃”章思想训释 | 第59-63页 |
第三节 孔孟“亲亲相隐”思想的宋学诠释 | 第63-84页 |
一、宋代孔孟“亲亲相隐”诠释形态之转变 | 第63-69页 |
二、孔孟“亲亲相隐”宋学诠释的主要内容 | 第69-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三章 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伦理思想基础 | 第86-117页 |
第一节 情理圆融的道德哲学特质 | 第86-93页 |
一、天理:血亲情理的终极道德本体根源 | 第87-89页 |
二、性即理:血亲情理的主体道德价值依据 | 第89-93页 |
第二节 人伦之爱与泛爱价值相统一的仁爱思想 | 第93-107页 |
一、孝悌为仁之本:亲亲人伦之爱与普泛爱人的统一 | 第94-99页 |
二、爱有差等:差等施爱与普泛爱人的统一 | 第99-105页 |
三、仁爱与博爱:亲人之爱与普泛爱人的统一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权变思想 | 第107-115页 |
一、儒家权概念的道德属性 | 第108-109页 |
二、从儒家经权统一关系看权变的特质 | 第109-113页 |
三、孔孟“亲亲相隐”权变思想的特点与价值意义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儒家“亲亲相隐,”观念中的德性思想 | 第117-157页 |
第一节 儒家“亲亲相隐”伦理道德在群己间的一贯性 | 第118-125页 |
一、反思所谓儒家“血亲团体至上”论 | 第118-122页 |
二、儒家“亲亲相隐”道德观念在群己间的主体道德一贯性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公私德视角下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道德合理性 | 第125-137页 |
一、近现代公德、私德概念的内涵与实质 | 第126-131页 |
二、从公德、私德概念审视所谓儒家“血亲私德”腐败论 | 第131-135页 |
三、对公德、私德概念的一点思考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儒家“亲亲相隐”中慈孝友悌诸概念的德性内涵 | 第137-148页 |
一、儒家德性概念界说 | 第137-140页 |
二、慈孝友悌诸德目的德性内涵与特质 | 第140-146页 |
三、儒家孝德中特定概念辨析 | 第146-148页 |
第四节 儒家“亲亲相隐”中直概念的德性内涵 | 第148-155页 |
一、对孔孟“亲亲相隐”直德论争的反思 | 第148-150页 |
二、中西方德性思想中正直概念的比较 | 第150-153页 |
三、从正直德性看孔孟“亲亲相隐”中直德的道德合理性 | 第153-155页 |
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五章 儒家“亲亲相隐”观念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 第157-195页 |
第一节 儒家“亲亲相隐”伦理政治文化的特征与正当性 | 第158-167页 |
一、儒家伦理政治价值理念的特征与正当性 | 第159-162页 |
二、儒家伦理政治制度的特征与正当性 | 第162-164页 |
三、儒家伦理政治实践的特征与正当性 | 第164-167页 |
第二节 儒家“亲亲相隐”公私理论的特质与公共哲学意义 | 第167-177页 |
一、先秦儒家“亲亲相隐”公私理论的特质 | 第168-171页 |
二、宋明儒家“亲亲相隐”公私理论的特质 | 第171-174页 |
三、儒家“亲亲相隐”公私理论的公共哲学意义 | 第174-177页 |
第三节 儒家“亲亲相隐”法制理念的法理特质与正当性 | 第177-185页 |
一、儒家“亲亲相隐”中家庭道德义务的正当性 | 第178-179页 |
二、儒家“亲亲相隐”法制理念的双重法理依据 | 第179-183页 |
三、儒家“亲亲相隐”国法与亲情并重的立法特质 | 第183-185页 |
第四节 儒家“亲亲相隐”中义务规定的合法性 | 第185-192页 |
一、儒家“亲亲相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学实质 | 第186-190页 |
二、从义务论看“亲亲相隐”行为的正当性 | 第190-192页 |
小结 | 第192-195页 |
结语 | 第195-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6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06-207页 |
后记 | 第207-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