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种群生态学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1 两栖类研究 | 第12-14页 |
1.1.1 两栖动物登陆进化特征 | 第12页 |
1.1.2 两栖动物种群受威胁分析 | 第12-13页 |
1.1.3 两栖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 隆肛蛙属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1 隆肛蛙属分类学研究 | 第14-15页 |
1.2.2 隆肛蛙属形态学研究 | 第15页 |
1.2.3 隆肛蛙属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5-16页 |
1.3 康县隆肛蛙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康县隆肛蛙分类争议 | 第16-18页 |
1.3.2 康县隆肛蛙分类地位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2 气候特点 | 第20页 |
2.3 生物资源 | 第20-22页 |
2.3.1 植物资源 | 第20-21页 |
2.3.2 动物资源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 第22-29页 |
3.1 选题背景 | 第22页 |
3.2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22-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3.3.1 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3.3.2 种群数量调查 | 第25页 |
3.3.3 种群动态研究 | 第25-26页 |
3.3.4 两性异形 | 第26-27页 |
3.3.5 越冬栖息地特征观察以及蝌蚪唇齿式 | 第27-28页 |
3.3.6 野外调查设备以及数据处理软件 | 第28页 |
3.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第4章 康县隆肛蛙生物学特征 | 第29-36页 |
4.1 成体生物学特征 | 第29页 |
4.2 蝌蚪生物学特征 | 第29-30页 |
4.3 越冬栖息地特征 | 第30-36页 |
4.3.1 越冬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4.3.2 越冬栖息地特点 | 第32页 |
4.3.3 越冬栖息地生境因子划分及主成分分析 | 第32-36页 |
第5章 康县隆肛蛙种群特征 | 第36-66页 |
5.1 种群数量、密度研究 | 第36-42页 |
5.1.1 种群数量变化 | 第36-37页 |
5.1.2 种群密度变化与种群数量估算 | 第37-39页 |
5.1.3 人类活动对康县隆肛蛙干扰 | 第39-41页 |
5.1.4 讨论 | 第41-42页 |
5.2 种群年龄组划分及年龄组结构 | 第42-49页 |
5.2.1 调查结果 | 第43页 |
5.2.2 年龄组划分 | 第43-48页 |
5.2.3 年龄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5.2.4 讨论 | 第49页 |
5.3 种群生长状态研究 | 第49-55页 |
5.3.1 种群生长状态调查结果 | 第50页 |
5.3.2 体重、头体长各月份的分布 | 第50-51页 |
5.3.3 肥满度和重/长指标在月份间的差异 | 第51-52页 |
5.3.4 雌、雄两性间肥满度的差异 | 第52页 |
5.3.5 各年龄组间肥满度的差异 | 第52-54页 |
5.3.6 讨论 | 第54-55页 |
5.4 两性异形研究 | 第55-66页 |
5.4.1 形态量度调查结果 | 第55-56页 |
5.4.2 两性异形结果 | 第56-63页 |
5.4.3 讨论 | 第63-66页 |
第6章 结论及后期工作 | 第66-69页 |
6.1 结论 | 第66-68页 |
6.2 后期工作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附图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