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种群结构及格局分布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植物种群生态学及其研究概述第14-17页
        1.1.1 植物种群生态学概述第14-15页
        1.1.2 植物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第15-16页
            1.1.2.1 植物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概述第15页
            1.1.2.2 点格局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第15-16页
        1.1.3 黑河上游植被及种群生态学研究第16-17页
    1.2 DNA条形码及其在植物种类鉴定中的应用第17-19页
        1.2.1 DNA条形码技术概述第17-18页
        1.2.2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种类鉴定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 杂交带及其维持机制第19-21页
        1.3.1 种间杂交与物种形成第19-20页
        1.3.2 杂交带及其起源第20页
        1.3.3 杂交带的维持机制第20-21页
    1.4 沙棘属植物的研究概述第21-24页
        1.4.1 沙棘属植物地理分布第21-22页
        1.4.2 沙棘属植物的系统分类第22页
        1.4.3 沙棘属植物的生态保护作用第22-23页
        1.4.4 棱果沙棘杂交带组成及研究进展第23-24页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黑河上游沙棘自然杂交带沙棘灌丛的群落特征第26-34页
    2.1 研究背景介绍第26页
    2.2 研究地概况第26页
    2.3 研究方法第26-28页
        2.3.1 调查方法第26-27页
        2.3.2 分析方法第27-28页
    2.4 研究结果第28-31页
        2.4.1 群落种类组成第28页
        2.4.2 群落优势种及建群种结构研究第28-31页
        2.4.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第31页
    2.5 讨论与分析第31-34页
第三章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群落中沙棘的鉴定第34-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研究材料第34页
        3.1.2 实验方法第34-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3.2.1 ITS2和psbA-trnH序列PCR扩增结果第37-38页
        3.2.2 ITS2和psbA-trnH序列测序结果第38-40页
        3.2.3 序列分析第40页
        3.2.4 基于ITS2和psbA-trnH序列对沙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0-43页
        3.2.5 对黑河上游沙棘灌丛中存疑沙棘个体的鉴定第43-45页
    3.3 讨论与分析第45-46页
第四章 黑河上游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种群结构分析第46-57页
    4.1 研究背景第46页
    4.2 研究方法第46页
    4.3 研究结果第46-56页
        4.3.1 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种群组成及特征第46-48页
        4.3.2 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树龄与胸径关系模型第48-49页
        4.3.3 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年龄结构特征第49-50页
        4.3.4 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性别结构特征第50-51页
        4.3.5 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第51-56页
    4.4 讨论与分析第56-57页
第五章 黑河上游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与亲本种种群格局研究第57-73页
    5.1 研究背景第57页
    5.2 研究方法第57-60页
        5.2.1 样方设置第57-58页
        5.2.2 分析方法第58-60页
    5.3 研究结果第60-69页
        5.3.1 处于演替中期沙棘灌丛中杂种与亲本种格局分析第60-62页
        5.3.2 处于演替晚期沙棘灌丛中杂种与亲本种格局分析第62-63页
        5.3.3 中国沙棘不同龄级、不同性别个体格局分析第63-69页
    5.4 讨论与分析第69-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6页
    6.1 总结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种群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两种风毛菊属植物资源分配与繁殖对策随海拔的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