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生长论文--萌发生理论文

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休眠及幼苗抗寒性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种子和幼苗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4-24页
    1.1 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第14-15页
        1.1.1 种子萌发第14页
        1.1.2 种子休眠第14-15页
    1.2 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环境条件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第15页
        1.2.2 种子自身的因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第15-16页
        1.2.3 种子休眠的破除方法第16-17页
    1.3 植物代谢第17-19页
        1.3.1 可溶性蛋白质第17页
        1.3.2 脯氨酸第17-18页
        1.3.3 酶活性第18页
        1.3.4 丙二醛第18-19页
    1.4 温度胁迫对幼苗的研究进展第19页
    1.5 绿绒蒿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第19-20页
    1.6 绿绒蒿属资源研究现状第20-22页
        1.6.1 总状绿绒蒿生物学特征第20-21页
        1.6.2 多刺绿绒蒿生物学特征第21-22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8 研究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特性第24-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2.1 种子的大小和形状第24页
        2.2.2 种子净度的测定第24页
        2.2.3 种子千粒重测定第24页
        2.2.4 种子吸水测定第24-25页
        2.2.5 种子含水率测定第25页
        2.2.6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5页
        2.2.7 种子生理活性的测定第25-28页
        2.2.8 种子萌发状态石蜡切片第28页
    2.3 实验结果第28-35页
        2.3.1 种子大小测定第28-29页
        2.3.2 种子净重、含水率和千粒重测定第29页
        2.3.3 种子萌发动态石蜡切片第29页
        2.3.4 种子吸水率测定第29-30页
        2.3.5 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0-32页
        2.3.6 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32-35页
    2.4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内源性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第36-47页
    3.1 实验材料第36页
    3.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2.1 不同溶剂浸提液制备第36页
        3.2.2 不同浓度水提液制备及活性测定第36页
        3.2.3 不同浸提天数水提液制备及活性测定第36-37页
        3.2.4 水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7页
    3.3 实验结果第37-45页
        3.3.1 不同溶剂提取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第37页
        3.3.2 不同溶剂提取液对小麦根条数的影响第37-38页
        3.3.3 不同溶剂提取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第38-40页
        3.3.4 不同浓度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第40页
        3.3.5 不同浓度水提液对小麦根数的影响第40-42页
        3.3.6 不同浓度水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第42-43页
        3.3.7 不同浸提天数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第43-44页
        3.3.8 不同浓度水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4-45页
    3.4 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不同试剂处理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7-57页
    4.1 实验材料第47页
    4.2 实验方法第47页
    4.3 数据处理第47页
    4.4 实验结果第47-55页
        4.4.1 不同试剂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7-52页
        4.4.2 不同试剂处理对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2-55页
    4.5 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不同层积处理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7-68页
    5.1 实验材料第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页
        5.2.1 不同时间层积对种子萌发的测定第57页
        5.2.2 不同深度和温度混合层积处理对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测定第57页
        5.2.3 数据处理第57页
    5.3 实验结果第57-65页
        5.3.1 不同层积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7-59页
        5.3.2 不同层积深度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9-60页
        5.3.3 不同层积深度和温度对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0-61页
        5.3.4 不同层积深度和温度对种子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61-65页
    5.4 小结第65-68页
第6章 低温胁迫对总状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植物幼苗的影响第68-73页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8页
        6.1.1 实验材料第68页
        6.1.2 实验方法第68页
    6.2 数据处理第68页
    6.3 实验结果第68-72页
        6.3.1 低温胁迫处理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8-70页
        6.3.2 低温胁迫处理对幼苗MDA含量的影响第70页
        6.3.3 低温胁迫处理对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70-71页
        6.3.4 低温胁迫处理对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71页
        6.3.5 低温胁迫处理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71-72页
    6.4 小结第72-73页
第7章 分析讨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威市古浪县土壤纤毛虫群落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响应
下一篇: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种群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