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信息监控与防护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1.2.2 云服务平台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问题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 | 第17-22页 |
2.1 信息监控与防护概述 | 第17-19页 |
2.1.1 信息泄露方式 | 第17页 |
2.1.2 传统防护方式 | 第17-18页 |
2.1.3 新型防护方式 | 第18-19页 |
2.2 云服务平台技术 | 第19-20页 |
2.3 数据通讯相关技术 | 第20-21页 |
2.3.1 HTTP协议网络通信 | 第20页 |
2.3.2 Socket网络通信 | 第20-21页 |
2.3.3 REST的数据传输方式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模型 | 第22-45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22-23页 |
3.2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多租户伪内网环境 | 第23-27页 |
3.2.1 多租户伪内网环境 | 第23-25页 |
3.2.2 狭义伪内网环境 | 第25-26页 |
3.2.3 广义伪内网环境 | 第26-27页 |
3.3 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模型总体设计 | 第27-31页 |
3.3.1 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主要功能 | 第27-28页 |
3.3.2 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模型总体架构 | 第28-31页 |
3.4 数据访问层设计 | 第31-36页 |
3.4.1 租户信息结构设计 | 第32页 |
3.4.2 终端信息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3.4.3 用户行为信息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3.4.4 策略信息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3.5 业务逻辑层设计 | 第36-38页 |
3.6 监控层模型设计 | 第38-43页 |
3.6.1 监控层工作机制 | 第38-40页 |
3.6.2 监控层功能设计 | 第40-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实现 | 第45-58页 |
4.1 实现环境 | 第45页 |
4.2 技术路线和框架搭建 | 第45-46页 |
4.3 数据访问层实现 | 第46-48页 |
4.4 业务逻辑层实现 | 第48-50页 |
4.5 监控层实现 | 第50-56页 |
4.5.1 监护协同器实现 | 第50-54页 |
4.5.2 行为分析器实现 | 第54-55页 |
4.5.3 监控管理器实现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信息监控与防护云服务平台验证 | 第58-67页 |
5.1 实验准备 | 第58-59页 |
5.1.1 实验内容介绍 | 第58页 |
5.1.2 实验环境部署 | 第58-59页 |
5.2 设置伪内网环境 | 第59-64页 |
5.2.1 添加租户 | 第59页 |
5.2.2 添加终端和终端组 | 第59-61页 |
5.2.3 设置防护策略 | 第61-63页 |
5.2.4 下发防护策略 | 第63-64页 |
5.3 验证防护结果 | 第64-65页 |
5.3.1 终端用户行为监控 | 第64-65页 |
5.3.2 过滤网规则防护 | 第65页 |
5.4 实验结论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