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引言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8-1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1.3.1 工程背景 | 第11-12页 |
| 1.3.2 工程特点 | 第12页 |
| 1.4 主要工作 | 第12页 |
| 1.5 论文的章节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计算负荷及设计无功功率补偿 | 第14-29页 |
| 2.1 负荷计算方法 | 第14页 |
| 2.2 负荷计算数据 | 第14-20页 |
| 2.2.1 需要系数法计算负荷 | 第15-16页 |
| 2.2.2 单位指标法计算负荷 | 第16-17页 |
| 2.2.3 利用系数法计算负荷 | 第17页 |
| 2.2.4 用电负荷分级 | 第17页 |
| 2.2.5 建筑用电设备符合数据 | 第17-20页 |
| 2.2.5.1 居民住宅楼用电设备负荷数据 | 第17-18页 |
| 2.2.5.2 商业写字楼用电设备负荷数据 | 第18-20页 |
| 2.3 计算负荷 | 第20-27页 |
| 2.3.1 商业写字楼负荷计算 | 第22-26页 |
| 2.3.1.1 照明负荷计算 | 第23-24页 |
| 2.3.1.2 动力负荷和平时消防负荷计算 | 第24-25页 |
| 2.3.1.3 火灾时消防负荷配电干线及支线负荷计算 | 第25-26页 |
| 2.3.2 变配电室负荷计算 | 第26-27页 |
| 2.4 无功功率补偿 | 第27-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智能供配电系统一次接线设计 | 第29-37页 |
| 3.1 负荷分级及电源 | 第29页 |
| 3.1.1 负荷等级及总负荷容量 | 第29页 |
| 3.1.2 电源 | 第29页 |
| 3.2 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 第29-30页 |
| 3.3 选择变压器 | 第30-32页 |
| 3.3.1 变压器型号和数量选择 | 第30页 |
| 3.3.2 变压器容量选择 | 第30-31页 |
| 3.3.3 变压器负荷分配计算及补偿装置选择 | 第31-32页 |
| 3.4 变配电间电气主接线设计 | 第32-33页 |
| 3.4.1 变配电间高压电气主接线设计 | 第32页 |
| 3.4.2 变配电间低压电气主接线设计 | 第32-33页 |
| 3.5 低压配电干线系统设计 | 第33-35页 |
| 3.5.1 低压用电设备供电系统形式及系统接地方式 | 第33页 |
| 3.5.2 低压配电系统干线部分接线方式设计 | 第33-35页 |
| 3.5.2.1 照明负荷配电干线系统 | 第34页 |
| 3.5.2.2 动力负荷配电干线系统 | 第34页 |
| 3.5.2.3 消防负荷配电干线系统 | 第34-35页 |
| 3.5.2.4 层间配电箱系统 | 第3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变配电间布置设计 | 第37-40页 |
| 4.1 总体布置 | 第37-38页 |
| 4.2 设备通道与安全净距 | 第38-39页 |
| 4.3 配电干线敷设 | 第3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电缆电线选型及敷设 | 第40-45页 |
| 5.1 配电干线AA5-1及分支线选择与敷设 | 第42-43页 |
| 5.2 配电干线AA3-5及分支线选择与敷设 | 第43-4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6章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与接地设计 | 第45-47页 |
| 6.1 室外防雷装置设计 | 第45页 |
| 6.2 过电压保护设计 | 第45-46页 |
| 6.3 电气接地装置及等电位联结设计 | 第46页 |
| 6.3.1 电气装置的接地及接地电阻 | 第46页 |
| 6.3.2 等电位联接 | 第4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7章 人防工程供电设计 | 第47-50页 |
| 7.1 电力供配电系统 | 第47-48页 |
| 7.1.1 供电系统 | 第47-48页 |
| 7.1.2 配电系统 | 第48页 |
| 7.2 照明系统 | 第48-49页 |
| 7.3 等电位联结 | 第49页 |
| 7.4 电线电缆敷设 | 第49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8.1 结论 | 第50-51页 |
| 8.2 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