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失灵机理及治理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理论基础 | 第12-22页 |
2.1 集群理论 | 第12-15页 |
2.1.1 集群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集群的理论溯源 | 第13-15页 |
2.2 协同创新的原理 | 第15-18页 |
2.2.1 协同理论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2 协同创新的原理 | 第16-18页 |
2.3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3.1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基础和条件 | 第18页 |
2.3.2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 第18-19页 |
2.3.3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主体 | 第19页 |
2.3.4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竞争优势 | 第19-20页 |
2.3.5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障碍与失灵治理 | 第20页 |
2.3.6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 第20-22页 |
3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原理及机制 | 第22-35页 |
3.1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3.2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演化进程 | 第24-26页 |
3.3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驱动因素 | 第26-35页 |
3.3.1 基于地理集聚和专业化分工的驱动 | 第26-28页 |
3.3.2 基于交易成本的驱动 | 第28-29页 |
3.3.3 基于中间组织优势的驱动 | 第29-30页 |
3.3.4 基于资源基础性的驱动 | 第30-32页 |
3.3.5 基于企业竞合机制的驱动 | 第32页 |
3.3.6 基于经济理性化的驱动 | 第32-35页 |
4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失灵的现象及理论机理 | 第35-47页 |
4.1 协同创新失灵的现象特征 | 第35-37页 |
4.1.1 缺乏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 | 第35-36页 |
4.1.2 缺乏协同创新的过程行为 | 第36页 |
4.1.3 缺乏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 | 第36-37页 |
4.2 协同创新失灵现象的理论机理 | 第37-47页 |
4.2.1 信息不对称 | 第37-39页 |
4.2.2 有限理性 | 第39-42页 |
4.2.3 机会主义 | 第42-47页 |
5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失灵的政府激励机制 | 第47-59页 |
5.1 博弈模型构建 | 第47-49页 |
5.2 博弈模型分析 | 第49-55页 |
5.3 数值仿真与案例分析 | 第55-59页 |
5.3.1 基于SD系统动力学仿真 | 第55-57页 |
5.3.2 案例分析 | 第57-59页 |
6 消减集群企业协同创新失灵的措施 | 第59-63页 |
6.1 自组织行为层面 | 第59-61页 |
6.1.1 增加协同概率,建立长期关系 | 第59页 |
6.1.2 优化沟通渠道,强化信息交流 | 第59-60页 |
6.1.3 遵循社会规范,倡导协同环境 | 第60页 |
6.1.4 增长收益预期,激发协同意愿 | 第60-61页 |
6.1.5 完善第三方规制作用 | 第61页 |
6.2 政府行为层面 | 第61-63页 |
6.2.1 多样激励方式 | 第61-62页 |
6.2.2 控制激励水平 | 第62页 |
6.2.3 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 第62-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