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2 日本能乐的发展及历史变迁 | 第14-26页 |
| 2.1 能乐的起源 | 第14-16页 |
| 2.2 南北时代——室町时代 | 第16-19页 |
| 2.3 室町时代——江户时代 | 第19-20页 |
| 2.4 明治时代——大正时代 | 第20-22页 |
| 2.5 昭和时代 | 第22-23页 |
| 2.6 经过梳理能乐的历史和变迁感触 | 第23-26页 |
| 2.6.1 根据环境不断地改变与创新 | 第23页 |
| 2.6.2 本土化与外来的融合 | 第23页 |
| 2.6.3 受政治因素影响 | 第23页 |
| 2.6.4 能乐的大众化, | 第23-26页 |
| 3 浅析能乐的表演形式美及在电影中的应用表现 | 第26-32页 |
| 3.1 能乐中的灵魂——“能面” | 第26-29页 |
| 3.1.1 能乐艺术中的能面 | 第26-28页 |
| 3.1.2 “能面”赋予电影人物别样的层次 | 第28-29页 |
| 3.2 能乐简约而内涵的舞美艺术 | 第29-30页 |
| 3.3 能乐精炼的程式美 | 第30-32页 |
| 4 解析能乐的意识美及融入电影的艺术效果 | 第32-46页 |
| 4.1 能乐艺术的“幽玄”美 | 第32-35页 |
| 4.1.1 能乐中“幽玄”的概念及发展 | 第32-34页 |
| 4.1.2 日本电影中的能乐的“幽玄”之美 | 第34-35页 |
| 4.2 能乐辉煌而庄重的仪式性 | 第35-39页 |
| 4.2.1 能乐的仪式性的形成及能乐舞台上仪式性的应用 | 第35-37页 |
| 4.2.2 能乐中的仪式性赋予电影神秘的色彩 | 第37-39页 |
| 4.3 能乐音乐的美意识对“时空”的把控 | 第39-43页 |
| 4.3.1 能乐的音乐组成 | 第39-41页 |
| 4.3.2 能乐音乐的美意识对“时空”的把控及其在电影配乐上的应用 | 第41-43页 |
| 4.4 能乐的视觉角度带给电影的镜头美 | 第43-46页 |
| 5 以黑泽明电影为例对能乐与影视的艺术融合具体分析 | 第46-58页 |
| 5.1 《蜘蛛巢城》忠实地还原了能乐的艺术美 | 第46-50页 |
| 5.1.1 能乐的情感表达艺术在《蜘蛛巢城》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 5.1.2 能乐的形式美在《蜘蛛巢城》中的应用 | 第47-50页 |
| 5.2 《七武士》——能乐叙事节奏的典范 | 第50-54页 |
| 5.2.1 《七武士》不慌不忙的“序、破、急”节奏 | 第50-53页 |
| 5.2.2 狂言、丑角艺术在《七武士》中的应用 | 第53-54页 |
| 5.3 《罗生门》以能乐的叙事体系为灵魂 | 第54-58页 |
| 6 总结能乐与影视融合的主要艺术层面 | 第58-60页 |
| 7 结语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76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 B.能乐形成时期(中日年限对照) | 第67-71页 |
| C.能乐发展时期(中日年限对照) | 第71-72页 |
| D.能乐转型时期(中日年限对照) | 第72-75页 |
| E.能乐曲折发展时期(中日年限对照) | 第75-76页 |
| F.能乐保护时期(中日年限对照)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