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1.1 重访刘呐鸥: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7-9页 |
| 1.2 刘呐鸥电影思想研究现状和文献梳理 | 第9-15页 |
| 1.2.1 大陆文献 | 第9-13页 |
| 1.2.2 台湾文献 | 第13-15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批判地学习:刘呐鸥与西方电影及理论 | 第16-28页 |
| 2.1 1920 ——1930年代以“影戏论”和“社会论”为主导的中国电影理论界 | 第16-19页 |
| 2.2 刘呐鸥与摩登“新感觉” | 第19-20页 |
| 2.3 刘呐鸥电影理论的三方面来源 | 第20-27页 |
| 2.3.1 刘呐鸥与好莱坞电影 | 第20-23页 |
| 2.3.2 刘呐鸥与苏联蒙太奇学派 | 第23-25页 |
| 2.3.3 刘呐鸥与欧洲电影及理论 | 第25-27页 |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 3 摸索中立论:刘呐鸥电影理论的建立 | 第28-38页 |
| 3.1 电影本体论 | 第28-33页 |
| 3.1.1 电影是独立的现代艺术 | 第28-30页 |
| 3.1.2 对“电影的艺术”下定义 | 第30页 |
| 3.1.3 电影与文学 | 第30-32页 |
| 3.1.4 电影与戏剧 | 第32-33页 |
| 3.2 电影的形式论 | 第33-34页 |
| 3.3 有声电影论 | 第34-35页 |
| 3.4 电影作者论 | 第35-36页 |
| 3.4.1 对于“作者”模糊的界定 | 第35-36页 |
| 3.4.2 成为“作者”具备的条件 | 第36页 |
| 3.5 小结 | 第36-38页 |
| 4 超前与继承:刘呐鸥电影剧本创作个案研究 | 第38-47页 |
| 4.1 个案研究:《A LADY TO KEEP YOU COMPANY》“新感觉文学”的电影化诠释 | 第38-41页 |
| 4.1.1 暗线陈铺交代人物身份、人物关系 | 第39页 |
| 4.1.2 “镜头”设计表现人物状态 | 第39-40页 |
| 4.1.3 利用“镜子”展现女主角琼对于身份的认知 | 第40页 |
| 4.1.4 节奏——克制的镜头设计 | 第40-41页 |
| 4.1.5 物化的女性身体 | 第41页 |
| 4.2 个案研究:电影剧本《永远的微笑》——影戏观延续的创作活动 | 第41-45页 |
| 4.2.1 影戏传统的继承 | 第42-43页 |
| 4.2.2 注重电影艺术的探索 | 第43-45页 |
| 4.3 小结 | 第45-47页 |
| 5 结语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A.1927年刘呐鸥观影记录 | 第55-57页 |
| B.刘呐鸥电影理论、评论发表年表 | 第57-58页 |
| C.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 D.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