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刚度及不平顺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材质和工艺 | 第17-19页 |
1.2.3 力学性能分析 | 第19-21页 |
1.2.4 优化设计 | 第21-22页 |
1.2.5 试验研究 | 第22-2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机车通过固定辙叉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26-46页 |
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6-27页 |
2.2 机车-固定辙叉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7-30页 |
2.2.1 机车动力学模型 | 第27-28页 |
2.2.2 固定辙叉模型 | 第28-30页 |
2.3 机车车轮与道岔辙叉区轮轨接触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2.3.1 机车车轮型面 | 第30-32页 |
2.3.2 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型面接触关系分析 | 第32-33页 |
2.4 标准机车车轮通过固定辙叉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33-42页 |
2.4.1 机车通过固定辙叉轮轨垂向力 | 第33-35页 |
2.4.2 机车通过固定辙叉轮轨横向力 | 第35-37页 |
2.4.3 机车通过固定辙叉车轮滚动圆半径 | 第37-38页 |
2.4.4 机车通过固定辙叉摩擦功率 | 第38-39页 |
2.4.5 机车通过固定辙叉轮轨蠕滑率 | 第39-42页 |
2.5 不同机车车轮型面对机车过叉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2.5.1 磨耗机车车轮型面分析 | 第42页 |
2.5.2 不同机车车轮型面通过固定辙叉轮轨垂向力 | 第42-44页 |
2.5.3 不同磨耗车轮通过固定辙叉时车轮垂向平顺性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46-63页 |
3.1 车辆-道岔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6-50页 |
3.2 车辆车轮与道岔区轮轨接触特征分析 | 第50-52页 |
3.2.1 车辆车轮型面 | 第50-51页 |
3.2.2 车辆车轮与辙叉型面接触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3.3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2-58页 |
3.3.1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轮轨垂向力 | 第52-53页 |
3.3.2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轮轨横向力 | 第53-54页 |
3.3.3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滚动圆半径 | 第54-56页 |
3.3.4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摩擦功率 | 第56页 |
3.3.5 车辆通过固定辙叉的轮轨蠕滑率 | 第56-58页 |
3.4 不同车辆车轮型面对车辆过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3.4.1 不同磨耗阶段车辆车轮对车辆过叉轮轨垂向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2 不同磨耗阶段车辆车轮对车辆过叉垂向平顺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的弹塑性接触分析 | 第63-91页 |
4.1 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弹塑性接触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4.2 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的接触力和接触状态分析 | 第65-73页 |
4.2.1 接触斑分析 | 第65-66页 |
4.2.2 接触法向力的分布 | 第66-68页 |
4.2.3 牵引力对接触斑纵向摩擦力分布及接触状态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4 轴重对接触斑纵向摩擦力分布及接触状态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 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应力的分析 | 第73-77页 |
4.3.1 轮叉应力分布 | 第73-74页 |
4.3.2 牵引力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3 轴重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 横移量对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状况的影响 | 第77-81页 |
4.4.1 不同横移量时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斑分析 | 第78-79页 |
4.4.2 不同横移量时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等效应力分析 | 第79-80页 |
4.4.3 不同横移量时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法向力分析 | 第80-81页 |
4.5 机车车轮与标准和磨耗固定辙叉接触状况对比分析 | 第81-89页 |
4.5.1 标准与磨耗车轮和固定辙叉型面分析 | 第81-86页 |
4.5.2 机车车轮与标准和磨耗固定辙叉等效应力分析 | 第86-87页 |
4.5.3 机车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轨迹分析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的弹塑性接触分析 | 第91-108页 |
5.1 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弹塑性接触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5.2 标准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弹塑性接触分析 | 第92-98页 |
5.2.1 标准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斑形状与位置分析 | 第92-93页 |
5.2.2 标准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斑面积分析 | 第93页 |
5.2.3 标准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等效应力分析 | 第93-96页 |
5.2.4 标准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法向力分析 | 第96-98页 |
5.3 横移量对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状况的影响分析 | 第98-101页 |
5.3.1 不同横移量时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接触斑分析 | 第98-99页 |
5.3.2 不同横移量时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等效应力分析 | 第99-100页 |
5.3.3 不同横移量时车辆车轮与固定辙叉纵向摩擦力分析 | 第100-101页 |
5.4 车辆车轮与标准和磨耗固定辙叉接触分析 | 第101-105页 |
5.4.1 标准与磨耗车轮型面分析 | 第101-102页 |
5.4.2 车辆车轮和标准与磨耗固定辙叉等效应力分析 | 第102-103页 |
5.4.3 标准与磨耗车轮和固定辙叉接触轨迹分析 | 第103-105页 |
5.5 动载垂向力对过渡位置轮叉等效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机车车辆通过固定辙叉对比分析 | 第108-118页 |
6.1 滚动圆半径的比较 | 第108-109页 |
6.2 接触斑分析 | 第109-112页 |
6.3 等效应力分析 | 第112-113页 |
6.4 垂向力分析 | 第113-114页 |
6.5 平顺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磨耗预测方法 | 第118-134页 |
7.1 轮轨磨损概述 | 第118-120页 |
7.1.1 磨损的定义 | 第118页 |
7.1.2 磨损的分类 | 第118-119页 |
7.1.3 磨损的评定方法 | 第119-120页 |
7.2 轮轨磨耗演化发展模型 | 第120-124页 |
7.2.1 摩擦功磨耗模型 | 第121-122页 |
7.2.2 Archard磨耗模型 | 第122-124页 |
7.3 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型面磨耗预测方法的提出 | 第124-126页 |
7.4 轮轨有限元模型建立与计算分析 | 第126-130页 |
7.4.1 轮轨有限元模型 | 第126-127页 |
7.4.2 接触斑分析 | 第127-128页 |
7.4.3 接触状态分析 | 第128-129页 |
7.4.4 牵引力对摩擦功的影响分析 | 第129-130页 |
7.5 基于有限元法的钢轨磨耗预测 | 第130-133页 |
7.5.1 参数确定 | 第130-132页 |
7.5.2 钢轨型面磨耗预测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八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固定辙叉心轨磨耗预测 | 第134-144页 |
8.1 固定辙叉心轨关键截面磨耗预测模型 | 第134-135页 |
8.2 固定辙叉心轨关键截面磨耗分析 | 第135-143页 |
8.2.1 车轮通过一次心轨磨耗深度分析 | 第135-137页 |
8.2.2 固定辙叉480mm位置心轨磨耗预测分析 | 第137-140页 |
8.2.3 关键截面心轨磨耗预测分析 | 第140-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