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1 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10页 |
1.1.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3 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需要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1.4.3 实验研究法 | 第14页 |
1.4.4 数理统计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文献评述 | 第16-18页 |
2.2 “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2.2.1 “教学模式”的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1页 |
2.2.2 “教学模式”的国外研究动态 | 第21-24页 |
3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概述 | 第24-42页 |
3.1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1.1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4页 |
3.1.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3.1.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5页 |
3.1.4 探究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3.2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26页 |
3.3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3.4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7-31页 |
3.4.1 互动特征 | 第27-28页 |
3.4.2 导学特征 | 第28-31页 |
3.4.3 提升特征 | 第31页 |
3.5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31-34页 |
3.5.1 主体性原则 | 第32-33页 |
3.5.2 探究性原则 | 第33页 |
3.5.3 合作性原则 | 第33-34页 |
3.6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 第34-42页 |
3.6.1 导入明标 | 第35页 |
3.6.2 自学质疑 | 第35-36页 |
3.6.3 小组交流 | 第36-37页 |
3.6.4 展示点拨 | 第37页 |
3.6.5 拓展训练 | 第37-38页 |
3.6.6 小结反思 | 第38-42页 |
4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 | 第42-58页 |
4.1 生物学教学的准备工作 | 第42-47页 |
4.1.1 实践内容及班级的选定 | 第42-45页 |
4.1.2 实践班级小组的合理分配 | 第45-47页 |
4.2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47-49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4.2.2 实验实施 | 第48-49页 |
4.3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 第49-58页 |
5 “导、学、评”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72页 |
5.1 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3页 |
5.1.1 学生的生物学习态度及自我效能感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5.1.2 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5.1.3 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5.2 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3-68页 |
5.2.1 学生的生物学习态度及自我效能感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5.2.2 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5.2.3 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5.3 学生的生物学习后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68-72页 |
5.3.1 学生的生物学习态度及自我效能感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5.3.2 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5.3.3 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2-78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反思 | 第73-75页 |
6.2.1 优点 | 第73-74页 |
6.2.2 不足 | 第74-75页 |
6.3 建议 | 第75-78页 |
6.3.1 强化小组建设 | 第75页 |
6.3.2 凝聚多方力量 | 第75-76页 |
6.3.3 提升个人素养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A | 第80-84页 |
附录 B | 第84-88页 |
附录 C | 第88-92页 |
附录 D | 第92-102页 |
附录 E | 第102-106页 |
附录 F | 第106-112页 |
附录 G | 第112-116页 |
附录 H | 第116-122页 |
附录 I | 第122-12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