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1949 年后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缺乏系统研究 | 第11页 |
1.1.2 1949 年-1999年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极具代表性 | 第11页 |
1.1.3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亟需正确引导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1 高校教师 | 第13页 |
1.3.2 高校教师流动 | 第13-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4.1 国外有关高校教师流动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有关高校教师流动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5.1 耗散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1.5.2 社会流动理论 | 第20-21页 |
1.5.3 人才流动理论 | 第21页 |
1.5.3.1 勒温的场论 | 第21页 |
1.5.3.2 目标一致理论 | 第21页 |
1.6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6.2 研究视角 | 第22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教师流动 | 第24-36页 |
2.1高等教育调整时期:1949-1965 | 第24-31页 |
2.1.1 发展路径 | 第24-30页 |
2.1.1.1 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1949-1957) | 第24-29页 |
2.1.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1958-1965) | 第29-30页 |
2.1.2 阶段特征与教师流动 | 第30-31页 |
2.2高等教育停滞时期:1966-1976 | 第31-33页 |
2.2.1 发展路径 | 第31-33页 |
2.2.1.1 高等教育全面停滞(1966-1971) | 第31-32页 |
2.2.1.2 高等教育事业艰难恢复(1971-1976) | 第32-33页 |
2.2.2 阶段特征与教师流动 | 第33页 |
2.3 高等教育发展时期:1977-20世纪末 | 第33-36页 |
2.3.1 发展路径 | 第33-35页 |
2.3.1.1 高等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1977-1981) | 第33-34页 |
2.3.1.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2-1991) | 第34页 |
2.3.1.3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2-20世纪末) | 第34-35页 |
2.3.2 阶段特征与教师流动 | 第35-36页 |
第3章 1949年-1999年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 第36-53页 |
3.1 政府主导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 第36-41页 |
3.1.1 流动原因 | 第36-41页 |
3.1.1.1 政府接管与改造高校 | 第36-38页 |
3.1.1.2 院系调整 | 第38-39页 |
3.1.1.3 支援西部高校建设 | 第39-40页 |
3.1.1.4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2 政府主导模式下高校教师流动的总体分析 | 第41页 |
3.2 市场导向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 第41-45页 |
3.2.1 流动原因 | 第41-44页 |
3.2.1.1 教师“出国风” | 第41-42页 |
3.2.1.2 民办高等教育兴起 | 第42-43页 |
3.2.1.3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43-44页 |
3.2.2 市场导向模式下高校教师流动的总体分析 | 第44-45页 |
3.3 教师个体选择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 第45-48页 |
3.3.1 流动原因 | 第45-48页 |
3.3.1.1 “下海”经商 | 第45-47页 |
3.3.1.2 沿海高校人才引进 | 第47页 |
3.3.1.3 教师兼职 | 第47-48页 |
3.3.2 教师个体选择模式下高校教师流动的总体分析 | 第48页 |
3.4 院校战略规划引发高校教师流动模式 | 第48-53页 |
3.4.1 流动原因 | 第49-51页 |
3.4.1.1 联合办学 | 第49-50页 |
3.4.1.2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第50-51页 |
3.4.1.3 建设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 | 第51页 |
3.4.2 院校战略规划模式下高校教师流动的总体分析 | 第51-53页 |
第4章 1949年-1999年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图景 | 第53-60页 |
4.1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图景 | 第53-57页 |
4.1.1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模式的变迁 | 第54-55页 |
4.1.2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意愿的转变 | 第55-56页 |
4.1.3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方式的变化 | 第56-57页 |
4.2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基本特征 | 第57-60页 |
4.2.1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受时代环境影响 | 第57页 |
4.2.2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受政策导向指引 | 第57-58页 |
4.2.3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需制定合理规则 | 第58-60页 |
第5章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典型案例研究 | 第60-7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60页 |
5.2 访谈目的 | 第60-61页 |
5.3 访谈对象 | 第61页 |
5.4 访谈提纲 | 第61页 |
5.5 准备工作 | 第61-62页 |
5.6 访谈分析 | 第62-71页 |
5.6.1 个案A分析 | 第62-64页 |
5.6.2 个案B分析 | 第64-66页 |
5.6.3 个案C分析 | 第66-68页 |
5.6.4 个案D分析 | 第68-71页 |
第6章 促进中国高校教师科学有序流动的思考 | 第71-78页 |
6.1 中国高校教师无序流动现象分析 | 第71-73页 |
6.1.1 区域流动失衡 | 第71-72页 |
6.1.2 校际流动频繁 | 第72页 |
6.1.3 流失现象严重 | 第72-73页 |
6.2 促进中国高校教师科学有序流动的策略 | 第73-78页 |
6.2.1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 第73-74页 |
6.2.1.1 完善高校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73-74页 |
6.2.1.2 多维度平衡地区间高校教师流动 | 第74页 |
6.2.1.3 构建高校教师流动信息网络平台 | 第74页 |
6.2.2 高校:明确调节教师流动的自主权 | 第74-76页 |
6.2.2.1 改革教师流动内部管理体制 | 第74-75页 |
6.2.2.2 深化国际化流动战略实施 | 第75-76页 |
6.2.2.3 建立高校教师流动“转会制度” | 第76页 |
6.2.3 教师:提升诚信流动的自律素质 | 第76-78页 |
6.2.3.1 提升自身道德自律水平 | 第76-77页 |
6.2.3.2 分担部分人力投资成本 | 第77-78页 |
第7章 结语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附录 A:高校教师流动个案质性分析访谈提纲 | 第86-88页 |
附录 B:教师A访谈结果 | 第88-90页 |
附录 C:教师B访谈结果 | 第90-92页 |
附录 D:教师C访谈结果 | 第92-94页 |
附录 E:教师D访谈结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