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符号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8-25页 |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8-21页 |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 第21-22页 |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1.4 多射频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24-25页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5-26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研究现状分析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 第28-42页 |
2.2.1 非调度型MAC协议 | 第30-32页 |
2.2.2 调度型MAC协议 | 第32-38页 |
2.2.3 混合型MAC协议 | 第38-40页 |
2.2.4 跨层MAC协议 | 第40-42页 |
2.3 多射频多信道MAC协议研究现状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伪随机序列和伽罗华域的多射频多信道MAC协议 | 第44-70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伪随机序列和伽罗华域 | 第44-48页 |
3.2.1 伪随机序列的选择 | 第44-47页 |
3.2.2 伽罗华域 | 第47-48页 |
3.3 基于伪随机序列和伽罗华域的信道跳频和并行通信 | 第48-58页 |
3.3.1 单射频多信道跳频 | 第49-51页 |
3.3.2 多射频多信道跳频 | 第51-53页 |
3.3.3 虚拟时间片分割和微-虚拟时间片伪随机序列 | 第53-55页 |
3.3.4 多射频多信道并行通信 | 第55-58页 |
3.4 时钟飘移问题 | 第58-62页 |
3.4.1 数据发送时间估计 | 第59-61页 |
3.4.2 节点间时钟校准 | 第61-62页 |
3.5 性能测试和分析 | 第62-69页 |
3.5.1 协议网络容量分析 | 第62-64页 |
3.5.2 协议的网络吞吐量和能耗 | 第64-66页 |
3.5.3 发送时间估计、节点间时间校准性能评价 | 第66-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高能效任务调度 | 第70-80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高能效任务调度 | 第70-74页 |
4.2.1 模拟退火算法 | 第70-71页 |
4.2.2 多射频多信道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任务调度 | 第71-72页 |
4.2.3 节点能耗建模 | 第72-73页 |
4.2.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最优化能耗任务调度机制 | 第73-74页 |
4.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74-78页 |
4.3.1 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4.3.2 算法性能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的高能效射频资源管理 | 第80-98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二型模糊系统 | 第80-85页 |
5.2.1 二型模糊集合 | 第80-82页 |
5.2.2 二型模糊系统 | 第82-85页 |
5.3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的高能效射频资源调度设计 | 第85-92页 |
5.3.1 多射频多信道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射频资源调度问题 | 第85-86页 |
5.3.2 信道质量估计和节点能耗模型 | 第86-87页 |
5.3.3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的高能效射频资源调度 | 第87-91页 |
5.3.4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的射频选择算法 | 第91-92页 |
5.4 算法性能分析 | 第92-97页 |
5.4.1 基于数据传输成功率的信道质量估计 | 第93-94页 |
5.4.2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逻辑的射频资源调度机制性能评估和分析 | 第94-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约束条件下多射频多信道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周期性实时任务调度延时分析 | 第98-110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网络模型和定义 | 第98-100页 |
6.3 通信延迟分析 | 第100-105页 |
6.3.1 数据调度延时分析及UBCD的计算 | 第100-102页 |
6.3.2 改进型数据调度延时及iUBCD的计算 | 第102-105页 |
6.3.3 复杂度分析 | 第105页 |
6.4 性能评估和分析 | 第105-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附表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