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1.1 信用 | 第24页 |
2.1.2 诚信 | 第24页 |
2.1.3 征信 | 第24-25页 |
2.2 企业征信和企业征信体系 | 第25-26页 |
2.3 建立企业征信体系重要性 | 第26-27页 |
2.3.1 使信息透明,降低交易风险 | 第26页 |
2.3.2 防范信用风险,保障金融稳定 | 第26页 |
2.3.3 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 | 第26-27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页 |
2.4.2 交易成本论 | 第27页 |
2.4.3 博弈论 | 第27-28页 |
2.4.4 信息管理学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模式比较 | 第30-36页 |
3.1 国外征信体系建设 | 第30-32页 |
3.1.1 市场主导模式 | 第30页 |
3.1.2 政府主导模式 | 第30页 |
3.1.3 会员制主导模式 | 第30-31页 |
3.1.4 混合制模式 | 第31-32页 |
3.2 启示借鉴 | 第32-33页 |
3.2.1 根据不同国情形成不同的模式 | 第32页 |
3.2.2 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 | 第32页 |
3.2.3 政府制定完备的法律保障 | 第32-33页 |
3.2.4 实现统一接口,数据共享 | 第33页 |
3.2.5 掌握关键的信息技术 | 第33页 |
3.3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情况 | 第33-34页 |
3.4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3.4.1 缺乏健全征信立法,征信法治建设 | 第34-35页 |
3.4.2 行业壁垒森严,数据无法联通 | 第35页 |
3.4.3 尚未形成公认信用评价标准 | 第35页 |
3.4.4 征信服务机构鱼龙混杂 | 第35页 |
3.4.5 征信的法律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的匮乏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 第36-48页 |
4.1 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模式 | 第36页 |
4.2 苏州市企业征信建设现状 | 第36-39页 |
4.2.1 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现建设过程 | 第36-37页 |
4.2.2 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系现状 | 第37-39页 |
4.3 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2页 |
4.3.1 打擦边球类征信公司无法被有效监管 | 第39页 |
4.3.2 多个信用体系尚未形成合力 | 第39-40页 |
4.3.3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薄弱 | 第40页 |
4.3.4 征信数据一致性、完整性亟待完善 | 第40页 |
4.3.5 征信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 第40-41页 |
4.3.6 企业征信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 第41-42页 |
4.4 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42-48页 |
4.4.1 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 第42-43页 |
4.4.2 协调各部门难度大,数据采集成本较高 | 第43-44页 |
4.4.3 征信服务还需扩面、提质 | 第44页 |
4.4.4 征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不健全 | 第44-45页 |
4.4.5 企业征信建设方单一,不能激发民企参与积极性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系的构想 | 第48-54页 |
5.1 建立有苏州特色的企业征信体系 | 第48-49页 |
5.1.1 积极探索苏州企业征信体系顶层设计 | 第48页 |
5.1.2 推进征信信息的互通共享 | 第48-49页 |
5.1.3 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引领征信信息化发展 | 第49页 |
5.1.4 做大做强国有征信机构,促进其他类型机构健康发展 | 第49页 |
5.2 扩大征信数据的采集广度,深入挖掘征信数据应用 | 第49-51页 |
5.2.1 完善传统征信数据征集 | 第50页 |
5.2.2 加快互联网大数据采集模式 | 第50页 |
5.2.3 实行分类监管,切实保护信息主体权益 | 第50-51页 |
5.2.4 建立行业规范,促进健康良性发展 | 第51页 |
5.3 以企业征信为起点,开展全方位征信服务 | 第51页 |
5.4 以苏州企业征信为蓝本,实施征信体系输出 | 第51-54页 |
第六章 苏州市企业征信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54-62页 |
6.1 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角度 | 第54-55页 |
6.1.1 推进苏州市企业信用文化体系建设 | 第54页 |
6.1.2 推进企业信用采集法律法规建设 | 第54-55页 |
6.1.3 完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 第55页 |
6.2 从企业征信公司运营的角度 | 第55-58页 |
6.2.1 加快企业融资,提升服务能力 | 第55页 |
6.2.2 加快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建设 | 第55-56页 |
6.2.3 创新征信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 | 第56-57页 |
6.2.4 加强征信人才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6.3 从行业监管,准入和促进征信市场良性发展角度 | 第58-59页 |
6.3.1 建立统一有效的征信市场监管体系 | 第58页 |
6.3.2 建立信息釆集工作长效联络机制 | 第58-59页 |
6.3.3 完善征信机构内控,内管机制 | 第59页 |
6.3.4 创新金融市场监管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 第59页 |
6.4 提高企业征信机构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 第59-6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62-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63页 |
7.3 研究的展望 | 第63-66页 |
7.3.1 如何将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相融合 | 第63页 |
7.3.2 完善企业信用数据,深化多领域综合应用 | 第63页 |
7.3.3 联合征信,区域征信模式的研究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