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政策议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2.1.1 环境问题、政策问题与问题情境 | 第17-18页 |
2.1.2 政策环境 | 第18-19页 |
2.1.3 政策议程的建构主体 | 第19-20页 |
2.1.4 政策议程 | 第20-21页 |
2.2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1-25页 |
2.2.1 政治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3页 |
2.2.3 多元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4-25页 |
2.3 政策议程建构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3.1 科布的政策议程理论 | 第25-26页 |
2.3.2 金登的多源流理论 | 第26页 |
2.3.3 格斯顿的触发机制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议程建构机制分析 | 第28-38页 |
3.1 环境问题的发展情境分析 | 第28-31页 |
3.1.1 政治发展情境分析 | 第28-29页 |
3.1.2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境分析 | 第29-30页 |
3.1.3 文化发展情境分析 | 第30-31页 |
3.2 环境议程的政治输入分析 | 第31-34页 |
3.2.1 环境危机 | 第31页 |
3.2.2 环保组织 | 第31-32页 |
3.2.3 大众传媒 | 第32-33页 |
3.2.4 政治领袖 | 第33-34页 |
3.3 环境议程的政治输出分析 | 第34-35页 |
3.3.1 环保机构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2 密集的环境立法 | 第35页 |
3.4 环境政策议程的建构过程机制 | 第35-38页 |
第4章 美国环境议程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美国社会的反应 | 第38-42页 |
4.1 情境认定与议程话语权偏差 | 第38-39页 |
4.2 隐蔽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 第39页 |
4.3 环境议程的周期性衰减 | 第39-40页 |
4.4 结构性问题与制度性纠偏 | 第40-42页 |
第5章 美国环境议程建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5.1 信息不对称 | 第42页 |
5.2 政策黑箱的存在 | 第42页 |
5.3 议题注意强度的减弱 | 第42-43页 |
5.4 政策监控机制的缺失 | 第43-44页 |
第6章 美国环境政策议程建构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8页 |
6.1 环境政策情境的科学界定 | 第44-45页 |
6.2 触发事件与政策监控 | 第45-46页 |
6.3 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第46页 |
6.4 政策议程的生命周期与政治遗产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