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4-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5-1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2页 |
六、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资管通道类业务概述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资管通道类业务的概念辨析 | 第24-29页 |
一、资产管理业务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资管通道类业务的概念辨析 | 第25-29页 |
第二节 、资管通道类业务的法律关系 | 第29-32页 |
一、资管通道类业务的信托法律关系 | 第29-30页 |
二、资管通道类业务的委托代理法律关系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资管通道类业务的发展动因及主要模式 | 第32-52页 |
第一节 资管通道类业务产生的动因 | 第32-40页 |
一、资金端——银行规避监管 | 第32-37页 |
二、通道端——监管套利 | 第37-39页 |
三、融资端——融资资金需求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资管通道类业务的主要模式介绍 | 第40-52页 |
一、以资金出表为目的的通道 | 第40-43页 |
二、以规避资金使用用途、灵活投资手段的通道 | 第43-48页 |
三、为满足法律要求专设的通道 | 第48-52页 |
第三章 资管通道类业务的“强监管”现状分析 | 第52-63页 |
第一节 资管通道类业务引发“强监管”政策的诱因 | 第52-55页 |
一、资管通道类业务的责任承担划分不清 | 第52-54页 |
二、资管通道类业务传递放大风险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资管通道类业务“强监管”政策剖析 | 第55-63页 |
一、资管通道类业务的监管历程综述 | 第55-57页 |
二、资管通道类业务的“强监管”视角下的严格限制 | 第57-58页 |
三、资管通道类业务的“强监管”政策存在及引发的问题 | 第58-63页 |
第四章 资管通道类业务监管设计 | 第63-76页 |
第一节 明确资管通道类业务的法律定性并区分善意通道 | 第63-66页 |
一、明确资管通道类业务的法律地位 | 第63-65页 |
二、区分善意通道,尝试设立资管通道类业务负面清单制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明确资管通道类业务中的相关责任主体 | 第66-67页 |
第三节 优化资管通道类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 第67-69页 |
一、完善资管通道类业务产品整体披露范围 | 第67-69页 |
二、设立通道类业务产品披露报告制度 | 第69页 |
第四节 构建资管通道类业务穿透式监管制度 | 第69-74页 |
一、穿透式监管的理论渊源: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 | 第69-72页 |
二、对通道类业务进行穿透式监管的路径 | 第72-73页 |
三、对穿透式监管的落实建议 | 第73-74页 |
第五节 设立资管通道类业务风险评估与救济、退出机制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