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国内关于班干部研究的现状 | 第14-17页 |
2.国外关于班干部研究的现状 | 第17-19页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干部 | 第19页 |
2.班干部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1.研究的创新 | 第21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一、小学班干部产生方式识读 | 第23-31页 |
(一)班干部产生方式嬗变 | 第23-27页 |
1.班干部制度的来源 | 第23页 |
2.班干部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23-27页 |
(二)目前小学班干部的主要产生方式 | 第27-31页 |
1.班主任任命制 | 第27-28页 |
2.民主选举 | 第28页 |
3.竞职演说 | 第28-29页 |
4.轮流担任 | 第29-31页 |
二、小学班干部产生方式的现状调查 | 第31-41页 |
(一)问卷统计及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1.小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整体现状 | 第31-32页 |
2.小学班干部的性别差异 | 第32页 |
3.班干部男女性别的年级差异 | 第32-33页 |
(二)小学生班干部产生方式的调查 | 第33-38页 |
1.目前小学班干部产生方式的现状 | 第34-35页 |
2.学生理想的班干部的产生方式 | 第35页 |
3.学生理想的班干部的产生方式与现实的比较 | 第35-36页 |
4.班干部产生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36-38页 |
(三)学生对班干部满意度的调查 | 第38-41页 |
1.学生对班干部产生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 第38页 |
2.学生对班干部整体形象的评价 | 第38-40页 |
3.学生对班干部整体形象满意的原因 | 第40-41页 |
三、小学班干部产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41-51页 |
(一)学校对班干部产生方式的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 第41-44页 |
1.学校的管理理念陈旧,班干部的产生缺乏制度化标准 | 第42-43页 |
2.组织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二)班主任老师对班干部产生的认识不合理 | 第44-46页 |
1.班干部产生过程中教师意志的绑架 | 第44-45页 |
2.思想观念落后,业务素质不高 | 第45页 |
3.教师的职业倦怠 | 第45-46页 |
(三)学生本人不关注班干部的产生方式 | 第46-48页 |
1.没有主见,逆来顺受 | 第46-47页 |
2.当班干部的欲望不强 | 第47页 |
3.对班干部的认识不全面 | 第47-48页 |
(四)学生家长的不恰当引导 | 第48-51页 |
1.班干部产生过程是家长意志的推动 | 第49页 |
2.家长的强制愿望 | 第49-51页 |
四、小学班干部产生方式的优化对策 | 第51-65页 |
(一)学校规范对班干部产生的管理 | 第51-55页 |
1.完善和健全班干部的产生方式 | 第51-54页 |
2.尊重儿童民主参与的特点 | 第54-55页 |
(二)全方位多渠道提升班主任老师的素养 | 第55-58页 |
1.更新育人观念,规范组建学生参与 | 第56页 |
2.全面观察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体验 | 第56-57页 |
3.了解性别的差异,发挥各自优势 | 第57-58页 |
(三)学生积极关注全面了解班干部的产生 | 第58-60页 |
1.充分了解班干部的岗位职责 | 第58-59页 |
2.积极参与班干部的选举工作 | 第59-60页 |
3.端正自己的态度 | 第60页 |
(四)学生家长发挥榜样作用 | 第60-65页 |
1.尊重选举规则 | 第61页 |
2.尊重学生自己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A 班干部现状调查 | 第71-73页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