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掏鸟窝案”中不合理性分析的反思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案情、问题与结构安排 | 第10-22页 |
(一)案情及判决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初步的判断:合法但不合理 | 第14-17页 |
1.“掏鸟窝案”的判决合法 | 第14-16页 |
2.“掏鸟窝案”的判决不合理 | 第16-17页 |
(四)问题的提出:判决真的不合理? | 第17-20页 |
(五)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二、“数额犯”立法逻辑的合理性分析 | 第22-30页 |
(一)“数额犯”立法模式的设置原因 | 第22-25页 |
1.比较法视野中的“数额犯”立法模式 | 第22-24页 |
2.“数额犯”设置中的成本考量 | 第24-25页 |
3.“数额犯”设置中的必要考量 | 第25页 |
(二)“数额犯”立法模式中的“思想”因素 | 第25-30页 |
1.动物保护“思想”的样态与演变 | 第26-27页 |
2.“数额犯”立法模式更契合动物资源观 | 第27-28页 |
3.“数额犯”立法模式更符合民众预期 | 第28-30页 |
三、“违法性认识必要说”与民意的冲突 | 第30-38页 |
(一)普法及其对“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影响 | 第30-34页 |
1.“法律非纯粹事实”知识观下的普法 | 第31-32页 |
2.权力支配观下的普法 | 第32-33页 |
3.普法对“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前提的弱化 | 第33-34页 |
(二)民意及其对“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影响 | 第34-38页 |
1.民意的“感性化” | 第34-35页 |
2.制约民意的诸多因素 | 第35页 |
3.民意对“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前提的再弱化 | 第35-38页 |
四、社群媒体时代下的“真相”及负面影响 | 第38-42页 |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真相” | 第38-39页 |
(二)社群媒体时代的“真相”缺位 | 第39-40页 |
(三)社群媒体时代的“认知偏差” | 第40页 |
(四)社群媒体时代的“信息缺失” | 第40-42页 |
五、结语:判决其实还算合理 | 第42-46页 |
(一)中国的“法民关系” | 第42-43页 |
(二)将“修辞”引入判决书 | 第43-44页 |
(三)“掏鸟窝案”并非另类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